澳大利亞應急管理工作概況
發布日期: 2020-06-02瀏覽次數:28960次
澳大利亞聯邦(以下簡稱澳大利亞)地處南半球,由澳大利亞大陸以及周邊島嶼組成,是氣候多變、自然災害頻發的國家。經過幾十年的發展,逐漸形成一套理論扎實,方法科學的應急管理系統。 一、體系簡介 澳大利亞應急管理局隸屬于內政部,前身是1938年成立的空襲預防組織,主要職責包括:為州和地方政府制定政策和計劃;對政府或個人提供物質和財政支持;開展參與國際救援行動。 澳大利亞每年都要面對災害帶來的嚴重損失,對澳大利亞經濟、環境、基礎設施和居民生活帶來了嚴重影響。為了解決現階段應對災害存在的問題,加強澳大利亞對災害的預防和抵抗能力以及從災害中快速恢復的能力,警察和應急管理部長理事會(MCPEM)對災害管理辦法進行了改革,于2008年提出了以實現社區恢復力為應急管理工作發展的指導思想,并出臺了《國家抗災恢復力戰略》。 二、基本做法 (一)開展風險評估工作 按照風險評估步驟,結合風險可能帶來的危害,確定風險的優先級,制定有效的應對措施。風險評定要結合地區歷史記錄,綜合考慮社會、經濟、建筑和環境等各方面因素。加強與有關職能機構間的合作交流,共同確定風險評估信息,提高風險評估的有效性。 (二)提高社區韌性水平 具有較好韌性的社區能夠更好的防止災害的發生,并具備快速從災害影響中恢復的能力。社區提前做好應對突發事件的人力資源準備,依照聯邦政府應急預案,編制完成社區層面的應急預案;做好社區預案的演習,強調家庭應急物資的儲備,建立“政府-社區-家庭”一體化的防御體系,以確保有效發揮基層社區的作用。 (三)降低設施周邊風險 制定合理的土地規劃,做好區域風險分析。定期審查建筑標準及其執行情況,減少高風險地區的建筑和基礎設施建設,增強財產保險意識,最大限度降低生命和財產遭受已知危險的影響。 (四)加強伙伴合作交流 政府采取責任分擔的方式,加強社區與企業和非營利組織間的交流與溝通,形成伙伴關系網絡,完善綜合協調服務能力,共同面對災害。政府結合企業和組織自身能力,通過簽訂協議明確其職責,制定合理安排,在危機反應、災害救助、災后重建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并參與制定減災計劃和戰略,為國家減災政策和法規的制定提供智力資源支持。除參與救援活動外,非政府組織同時在設備、資金方面提供援助,以幫助和支持地區重建工作。 (五)強化公民安全意識 澳大利亞實施多樣化的教育方式。針對企業、學校、社區不同的文化氛圍,結合個人認知水平,采用多角度融入式教育,通過開設高校專業培養防災減災專業人員,通過畫冊對兒童進行防災教育,印刷防災手冊宣傳災害安全防范意識,鼓勵個人和家庭購買商業保險,持續提高公民的災害風險意識和能力。 三、啟發 澳大利亞是地域遼闊,人煙稀少的國家,在與自然災害的長期對抗中,發展出了適應自己國情,符合自身需求的方法措施。研究借鑒澳大利亞在災害防范應對工作中的有益經驗和成功做法,有助于進一步完善我國應急體系建設。通過查閱有關資料,主要有以下幾點啟示: (一)健全完善中國應急管理全領域的風險評估體系 風險評估體系是應急管理的工作中的重要體系模型,風險評估體系是減少和控制突發事件及其危害的先行條件。針對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公共衛生事件和社會安全事件等突發事件的自身特性,有效識別可能產生的風險并加以防范,是進一步貫徹落實我國應急管理預防為主工作理念的重要舉措。要不斷規范優化我國各類突發事件評估標準,鼓勵公眾參與風險災害的數據收集和信息提供,加快現代應急科技理論和技術在風險評估中的運用,加強中央和地方風險信息共享,進一步完善風險評估體系建設。 (二)強化屬地管理力度 澳大利亞作為聯邦制國家,聯邦政府主要負責制訂全國災害管理戰略規劃,災害管理、應對和救援等各項工作由州和地方政府全面負責,災害管理屬地特征明顯。推進我國應急管理體系建設要進一步加強屬地管理為主的工作原則,強化地方應急救災主體責任,國家以防范處置重特大突發事件為工作重點,督促地方政府加強應急管理能力建設,組建專業的救援隊伍,提前做好物資儲備工作。 (三)調動社會各方力量 社會力量是災害管理和應急救援中的重要人力資源。澳大利亞民間團體和社會各界等非政府組織在對自然災害救助方面的影響發揮著重要作用,這種作用的發揮是通過與澳大利亞政府各應急機構簽訂協議來明確其職責而實現的。非政府組織在設備、資金援助方面貢獻巨大。我國可以鼓勵支持社會力量全方位參與,委派當地企業參與救援任務,成立多類型專業救援隊伍,構造多方協作的應急救援格局。 (四)加強宣傳教育工作 加強應急管理宣傳教育工作,提高公眾安全意識和社會責任意識,加強各級政府和基層組織的應對突發事件的處理能力,是全面加強應急管理工作的重要基礎。澳大利亞采取不同的途徑和方法,利用多渠道發布災害風險和防災減災的信息,以適應社會不同的受眾群體。我國可采取鼓勵措施,加強相關機構在企業和學校等場所開展風險教育工作的力度,拓寬受眾面積,做好應急科普宣傳工作,提高公民對風險災害的認識。(本文作者 市安科院 技術服務中心 楊麗伶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