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名北京市安全生產領域學科帶頭人評定結果公示
發布日期: 2019-05-14瀏覽次數:35159次
2018年1月24日,北京市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在官網上發布了《關于北京市安全生產領域學科帶頭人評定結果公示的通告》,將北京市安全生產領域學科帶頭人評定結果進行了公示!
姓名:艾新波
單位:北京郵電大學
主要業績:
艾新波(1981-),男,工學博士,副教授。2010年畢業于北京交通大學,同年入職北京郵電大學,現為自動化學院測控技術與儀器教研中心主任。
依托北京郵電大學在信息技術領域的專業優勢,專注于信息技術與安全生產監控的交叉研究領域研究,在信息理論、復雜網絡理論及大數據分析方面完成學術積累。作為項目負責人,主持安全生產領域國家級項目課題3項、省部級項目多項;在安全生產領域頂級學術期刊Safety Science等上發表SCI/EI論文20余篇,參與起草行業強制性標準1項。獲部委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在安全生產科學技術進步、安全生產學科發展及人才教育等方面,作出了一定的貢獻。
——在安全生產科學技術進步方面:
1、在北京郵電大學籌建了“安全生產智能監控北京市重點實驗室”
作為籌建小組3名核心成員之一(另兩人為胡燕祝教授、劉元安教授),籌建了以北京郵電大學為依托單位的“安全生產智能監控北京市重點實驗室”。通過發揮北京郵電大學的學科優勢,實驗室形成了信息技術與安全生產監控的交叉研究領域,主要開展信息感知、網絡化監測、信息處理與決策等基礎理論研究和關鍵技術攻關,研制監控專用設備與監控平臺,制定行業標準等,為北京郵電大學開辟了又一優勢領域。
鑒于北京郵電大學的學科優勢及本人所在團隊在安全生產領域的技術積累,北京郵電大學于2010年成為北京市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推薦的第二批《生產安全事故技術調查支撐單位》的7個單位之一,本人也參與了大興區等地生產安全事故調查技術支持。
2、參與北京地區重大危險源監控及網絡化監管技術研發,個人因此而獲得第五屆安全生產科技成果獎二等獎
參與了北京地區重大危險源監控及網絡化監管系統的開發,包括安全生產網絡化監管體系的構建、采集設備接入方式協議識別技術的研究、信息數據融合及智能化分析等。
本人因此而獲得由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總局頒發的第五屆安全生產科技成果獎,獲獎項目為“重大危險源監控及安全生產網絡化監管技術研究開發與應用(獲獎證書編號:AQJ-5-2-37)”。
3、承擔安全生產領域國家級基礎性研究項目1項、課題1項
作為項目負責人,承擔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計劃項目“基于動態信息譜的流程工業事故致因信息轉移機理研究(項目編號:61503034)”,利用復雜網絡來對事故致因過程進行建模,并基于動態信息譜對事故的演化予以表征,為流程工業事故研究提供理論基礎。
作為課題負責人,與南京大學、中國科學院聲學研究所一道,共同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儀器項目“城市地下擾動場分布式光纖感測儀(編號:61627816)”,通過光纖這一新型傳感技術,對城市安全生產領域的泄漏、坍塌等事件進行感知。南京大學負責儀器研發、聲學所負責信號處理,而北京郵電大學主要負責數據分析、模式識別部分。為城市運行安全生產提供裝備技術支持。
以上基礎研究的部分理論成果,已在高水平學術期刊Safety Science、Entropy和PLOS ONE上發表。
4、承擔安全生產相關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課題1項、省部級及企事業橫向課題多項
作為課題負責人,與中冶建筑研究總院有限公司等共同承擔十三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既有工業建筑大數據平臺建設及遠程監控、智能診斷關鍵技術研究(編號:2016YFC0701309)”,通過建立大數據分析平臺,對工業建筑可能出現的裂縫等進行識別診治,為工業生產安全提供技術保障。
作為課題負責人,承擔北京市科技計劃項目“軌道交通事故現場應急處置裝備研制與示范應用(編號:Z131100004513006)”,所研發的應急救援裝備應邀參加了中國國際安全生產及職業健康展覽會(COS+H)。
作為研發主力人員(排名前三),參與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城市安全生產風險動態監管共性關鍵技術的研究(編號:2011BAK01B01)”、北京市科技計劃項目“危險化學品應急救援事故現場處置關鍵技術研究(編號:D121100004312002)”等,為安全生產提供成套技術裝備支撐。
5、負責北京市安全生產事故調查大數據分析
申請人在大數據分析領域,具有雄厚的技術積累,無論是教學還是科研,均聚焦于這一領域。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先后在北京市科委高新處(2014年第一次集體學習)、中國地震臺網中心(2015年11月20日)進行授課、第三屆中國科技服務論壇進行演講。
鑒于申請人在大數據分析領域的學術積累,我市安監局事故調查大數據分析工作委托給本人負責的團隊,對事故態勢的時序演化、事故對象的聚類、事故關聯網絡等進行了大量挖掘分析,為我市事故分析提供分析技術支持。
除了安全生產事故數據外,申請人還參與了北京市西城區智慧安監總體規劃,以及北京市西城區、寧夏銀川安全生產監管執法數據及隱患治理(含事故隱患自查自報數據)大數據分析工作。
6、參與起草安全生產行業《重大危險源安全管理信息系統建設規范》強制性標準1項。
——在安全生產學科教育方面:
7、指導研究生進行安全生產智能監控技術開發,所取得成果參與“高校物聯網創新創業大賽”,并獲得全國決賽二等獎
指導博士生邵彥超等開展網絡化監管技術研究,成果參加中國電子學會以及研華科技聯合主辦高校物聯網創新創業大賽,獲得全國二等獎,獲獎項目為“大城市重大危險源網絡化監管系統設計”,申請人是該項目的指導教師,并獲得大會頒發的證書和感謝狀。
8、在研究生和本科生授課過程中,將安全生產監管技術裝備的相關案例,予以傳授。在給大一新生的專業導論課中,以粉塵檢測分析,讓學生接受安全生產和粉塵檢測相關的理念及知識。
9、培養多名安全生產領域的高級人才,如邵彥超博士的博士論文為《油氣井安全生產監控數據預測預警系統及算法研究》、胡宇博士的博士論文為《安全生產事故失效機理與演化防控研究》。除博士研究生外,還參與培養了多名開展安全生產研究的碩士研究生,為安監領域輸送高級專門人才。
姓名:曾明榮
單位:中國安全生產科學研究院
主要業績:
宏觀戰略規劃編制:作為主要執筆人,先后起草了國家安全生產“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規劃,國家突發公共事件應急體系建設“十一五”規劃,安全監管部門和煤礦安全監察機構監管執法能力建設“十二五”規劃;作為項目負責人,先后承擔完成國家安全生產“十一五”、“十二五”規劃的中期、終期評估,深圳市安全生產“十二五”規劃編制,東營市安全發展示范城市建設規劃編制,中國化工集團安全生產發展規劃編制,中國節能環保集團公司安全生產規劃編制,濟寧市安全發展示范城市建設規劃編制(項目負責人)等。
理論政策研究分析:作為項目負責人,先后承擔完成全國性規劃中安全生產擺位問題課題研究,中國安全生產監管特色研究,深化安全生產監管體制機制改革研究,加強基層安全生產執法力量研究,中歐事故報告和事故調查方法比較分析,中歐職業安全健康中介服務機構對比分析,農業安全發展之路研究等;作為主要執筆人,先后參與了安全發展本質內涵與對策措施建議,安全發展示范城市建設理論、考核驗收指標與考評程序研究,加強城鄉規劃和建筑、管線工程設計安全管理指導意見起草,化工園區安全發展戰略及保障措施研究等報告撰寫。
安全管理咨詢研究:先后負責上海電氣安全環保管理制度優化、上海電氣新型安全生產和環境保護管理體系策劃、上海電氣Ⅰ級風險管控措施分析、上海電氣生產崗位安全環保作業指導書編制、京能集團本質安全體系研究、中國節能安全管理標準化手冊編制、寧波市安全生產主要風險分析與對策建議、深圳市長途及旅游巴士企業安全標準化規范編制、深圳市客運場站安全標準化規范及評價標準編制等項目。
風險評價與管理研究:先后參與廣西欽州港經濟開發區區域性安全評價、珠海高欄港經濟區區域風險評估與安全容量分析、南沙區(小虎)化工區安全評價、寧波化工區區域性風險評價、廣州市南沙臨港石化產業基地區域性安全評價、深圳市南山半島赤灣片區安全現狀風險評價、河南省義馬氣體分離產品項目設立安全評價、中海石油(中國)公司JZ20-2陸地終端風險評估、虞工業園區重大危險源調查等項目。
事故應急管理研究:先后負責關于加強國家危險化學品救援基地建設的指導意見、國家危險化學品救援基地建設條件、危險化學品事故應急救援關鍵技術與裝備需求分析、化工園區應急能力評估規范、廣東惠州大亞灣經濟技術開發區安全生產事故應急預案、寧波化工區安全生產事故應急預案編制、廣州市南沙(小虎)化工區突發公共事件應急預案體系、珠海高欄港經濟開發區安全生產事故應急預案體系等課題研究,參與全國安全生產應急救援體系建設方案起草(安監管辦字[2004]163號)、生產經營單位生產安全事故應急預案編制導則(GB/T29639-2013)等文件的起草工作。
姓名:陳大偉
單位:首都經濟貿易大學
主要業績:
1.引入行為安全科學理論用于創新完善“體驗式安全教育培訓”模式
將行為安全(BBS)引入建筑業,多年來致力于從導致事故多發的主要因素,即人的不安全行為入手,針對建筑業行業特點和中國建筑工人現狀,通過認知理論揭示不安全行為致因機理,切斷事故致因鏈條上的人的不安全行為因素,有效預防和控制和事故發生。這一理論研究的應用效果在建筑業獲得巨大成功,目前推廣的“體驗式”安全教育培訓模式,就是基于該理論基礎,目前在北京乃至全國建筑業得到廣泛推廣和應用。作為主要執筆者,協助北京市住建委出臺了《北京市建筑施工從業人員體驗式安全教育培訓管理辦法》,作為副主編,組織編寫了國內第一部《建筑施工從業人員體驗式安全教育培訓教材》(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出版),作為項目負責人,與中國建筑一局(集團)有限公司、北京城建六公司、北京天恒建筑工程有效公司簽訂產學研基地建設合同,積極參與體驗式安全教育培訓基地建設,為北京行政副中心工程安全體驗基地建設提供理論指導和咨詢。
2.提出政府建筑施工安全監管體制機制創新系統化理論體系和政策建議
多年來致力于將政府規制理論與建筑業職業安全特點結合,有效指導政府建筑業安全監管體制機制創新。自2009年來來,承擔了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總局、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北京市住建委等政府部門委托的20多項課題咨詢,并積極為政府建筑安全監管提供對策建議,多項政策建議被政府采納。如《國務院辦公廳關于促進建筑業持續健康發展的意見》中的安全生產和安全監管部分內容。另外,提交的《關于當前建筑業安全生產形勢及改建監管工作的建議》報告在國務院安委會專家咨詢委員專家通訊第九期發表,提出的“安全監管應重點轉向執法檢查”觀點得到國務院安委會領導的重視,并獲得國務院安委會專家咨詢委員會專家安全生產建言獻策有獎征文活動二等獎,是唯一建筑施工安全專業委員會獲獎的論文。同時,積極參與政府安全政策的宣講和培訓,為全國省級安監系統監管人員、全國省級住建系統安全監管人員及北京市建筑施工安全監管人員3000人次進行授課培訓。
3.率先開展國內建筑施工安全學科專業建設和建筑安全管理人才培養
建筑業傷亡事故頻發,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建筑業安全管理人才匱乏,無法滿足建筑業快速發展的需求。自2012年起,率先在國內開始建筑施工安全專業的人才培養,并推進建筑安全學科建設。與中國建筑業協會安全分會合作,在全國創辦第一批建筑安全方向的安全管理工程碩士班,來自全國40位學員目前已經全部畢業,獲得工程碩士學位;2014年與北京市住建委合作,在北京范圍內招收建筑安全工程碩士研究生,錄取人數達到30人。目前,已經畢業的學員在中國建筑一局、二局、八局、北京城建集團、北京住總集團和全國各省住建系統安全監管部門,獲得了良好的社會聲譽和影響力。在本人的不斷努力下,201 5年,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安全與環境工程學院成為國家安全生產專家組建筑施工專業組依托單位;同年,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安全工程專業進入中國建筑股份總公司畢業生招聘名錄,是唯一不是“985”和“211”的院校,顯示了我校建筑安全人才培養獲得社會高度認可。
4.首家參與北京市安全生產社會化服務的北京高校
2016年,北京市住建委率先在國內開展建筑施工企業安全生產標準化考評工作,該工作采取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委托專業中介機構對北京市5000家建筑施工企業安全標準化進行考評。依托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建設安全研究中心成功中標該項目,是北京市唯一參與安全生產社會化服務的高校。目前已經完成2000家建筑施工企業的資料評審,150家企業施工現場的檢查考評。作為主編單位,編制了《北京市建筑施工企業安全生產標準化考評手冊》,獲得北京市和住建部的高度好評。同時,受北京住建委委托,對北京市近三年建筑施工事故案例進行總結分析,重點對清華附中“12.29”坍塌事故進行實驗分析,總結事故規律,出版《北京市建筑施工生產安全事故案例》一書,在2017年安全生產月頒發,受到廣大施工企業的熱烈歡迎。近年來,為北京通州環球影視項目、北京金隅集團、北京城建集團、北京建工集團、北京市自來水集團、北京首發養護等北京市建筑施工企業和項目提供安全咨詢和安全培訓。
姓名:樊建春
單位:中國石油大學(北京)
主要業績:
一、學科與實驗室建設
自2003年起負責學校安全工程實驗室的建設工作,2005年至2012年擔任學校安全學科負責人。先后主持承擔了國家安監總局“國家安全生產技術支撐體系-油氣生產事故預防與控制基礎研究實驗室”、北京市“油氣安全工程重點交叉學科”和國家“211-油氣安全工程重點培育學科”的建設任務,自主開發了連續油管疲勞試驗機等10余套實驗設備,建立了油氣生產事故仿真模擬等5大實驗平臺,對學科發展與人才培養形成強有力的支撐;經過近10年的努力,使本學科在安全檢測與智能診斷、油氣管道完整性和海洋油氣技術裝備與作業安全技術等三個研究方向形成鮮明特色,取得了一批在國內油氣安全生產領域有突出影響、處于國際先進水平的研究成果,在2012年教育部組織的學科評估中本學科在全國安全工程學科中排名第七。
二、科學研究
自2005年以來,先后承擔國家重大專項課題、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國家“863”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三大石油公司科研項目30余項,研究成果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1項,省部級科技進步特等獎1項、一等獎3項,在國內外發表學術論文200余篇,獲授權發明專利23項,主要科研業績如下:
1、油井管早期損傷檢測及安全評定技術研究
針對石油工業中油井管柱早期失效發現及預防技術難題,提出了基于巨磁阻效應的磁記憶檢測方法,開發出高靈敏度磁記憶檢測傳感器,通過實驗揭示了典型油井管材料試樣在疲勞、磨損及應力腐蝕過程中磁記憶信號的變化特征,研制出分別適合于鉆具、油管、井下套管和油氣管道早期損傷探查用的系列磁記憶檢測專用裝置,建立了檢測評價技術參數體系和圖形診斷工具,制定出早期損傷評定技術規范。該項成果在國內7家油田企業獲得規?;瘧?,12年來已累計檢測油井管37萬根次,取得了顯著的社會經濟效益,在石油工業領域及其他行業具有廣闊的推廣應用前景。該項成果于2012年獲中國石油與化學工業聯合會科技進步特等獎、2014年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
2、油井管及地面管匯磨損機理、磨損監測及預防技術研究
針對深井超深井套管防磨技術難題,結合室內試驗與現場監測,揭示出深井超深井套管磨損機理,確定了工況、泥漿介質和材料等因素對套管磨損的影響,開發出套管磨損監測系統及預測軟件,制定了套管綜合防磨技術規范,成果在塔里木油田取得成功應用,有效遏止了鉆井過程中的嚴重套管磨損事故;為滿足預防地面高壓管匯刺漏事故的需要,研制出高壓沖蝕試驗機,揭示出應力與固液兩相流沖擊耦合條件下的管匯沖蝕機理,確定了應力、流速、管匯結構和材料及熱處理方法等因素對沖蝕磨損的影響,提出了高壓管匯防沖蝕磨損設計準則;研制出高壓管匯早期損傷檢測系統,實現了頁巖氣壓裂管匯技術狀態的在線監測,研究成果與國產高壓大功率壓裂機組配套在頁巖氣開發生產中已獲規?;瘧?。該成果于2009年獲中國石油與化學工業協會科技進步一等獎、2015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3、油氣生產技術裝備狀態監測與故障診斷技術
針對油氣鉆采、儲運、煉制關鍵設備的運行特點,研發出全自動鐵譜圖象分析系統,實現磨粒自動識別;開發出全譜檢測鐵譜儀,提高鐵譜分析診斷精度,研發出結合光譜、鐵譜和理化分析指標的油液分析智能診斷軟件系統,已成功應用于油氣開采與煉制領域大型柴油發動機、天然氣發電機組、燃氣輪機、往復式增壓機組和螺桿壓縮機的故障診斷中。該成果于2006年獲中國石油與化學工業協會科技進步一等獎。
三、人才培養
2003年以來,累積培養碩士研究生76名、博士研究生9名,與他人合作培養博士生5名,其中1名獲北京市優秀博士學位論文;這些學生走上工作崗位后,大多已成為石油行業安全生產領域的管理或技術骨干,1名已成為中石油集團公司級專家。
姓名:樊運曉
單位:中國地質大學
主要業績:
教學工作
教學工作中崇尚“君子務本”的原則,不僅教會學生知識,更教會學生做人,教會學生崇尚科學的精神,求真務實的態度,嚴謹創新的作風。2014年被評為校師德師風優秀教師,2017年被評為北京市教學名師。
學科建設:多年來積極推動安全工程專業與國際接軌,通過“走出去、請進來”為學生搭建一流的知識體系平臺,近年走訪本學科國際一流大學/專業10余所,邀請國際著名專家學者來校授課100余學時;同時通過“走進去、帶出來”的方式,與10余家安全績效優異的國際知名企業建立廣泛聯系,為學生搭建了提升能力的實踐平臺。學生們不僅學到先進的現場經驗,他們更像星星之火一般把這些優秀的做法帶回到課堂,帶進到我們的國有企業中,極大的推進該學科與國際的接軌。
教學改革:“求木之長,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必浚其泉源”是指基礎的重要性。在教學中注重教學改革,設計了教學講授-項目實踐-案例探討-融會貫通進行教學活動,采用教材為主-國外經典教材為輔-大量閱讀文獻-積極應用軟件的方式夯實學生的專業功底,通過案例分析、現場實踐模擬以及討論分享、評論等方法培養學生解決問題并強化團隊合作的能力。所授《安全系統工程》通過優質課程建設、雙語課程建設,2008年被評為校精品課程;《基于learning by doing模式的安全系統工程教學改革》獲校教育教學成果二等獎。
教材建設:主編的《系統安全工程》為“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2006年出版的《安全工程專業英語》是本專業第一本專業英語教材,多次印刷,已被數十所院校選用。2012年再版,在材料選取、內容注釋、圖書結構等方面進行了改進,成為向廣大學生和專業愛好者介紹安全工程專業相關理論技術的一個工具,更作為安全工程人員了解國際前沿進展的一個窗口。該教材獲2014年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優秀出版物(教材)獎二等獎。翻譯了歐洲健康與安全委員會“優秀教材”獲獎圖書《Enhancing Occupational Safety and Health》(73萬字),作為副主編編寫了《注冊安全工程師手冊》,該兩本書分別于2010、2014年年獲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優秀出版物二等獎和一等獎,是我專業學習重要的工具書和參考書。
科研工作
近年采用信息沉淀法和事故致因逆推法研究組織安全管理績效測評體系與工具,具體包括基于事故后的事故致因理論研究,以及基于事故前的、面向一線員工的系統安全管理方案和面向組織的安全管理績效測評技術三個方向。
事故致因理論:一方面通過事故分類學研究確定事故的普遍規律和發生特點,提出了基于“hazard”屬性的事故預防原理;另一方面則針對重特大典型事故,采用現代事故致因理論對個例進行分析。
系統安全管理:應用系統安全科學理論解決個體行為安全的落地問題?;谔╇娋猪椖?,創立了“多辨識雙評價四控制”系統風險管理方案SSOP,實現現場安全管理六轉變,該項目獲得了山西省電力公司科技進步一等獎及國家電網公司科技進步三等獎(該公司首次為軟科學研究項目頒獎),SSOP方案首先在山西電力局各供電局應用,繼而推廣到國家電網各專業及特高壓項目,之后又被廣泛地應用在礦業、特種設備等領域。
安全管理績效測評技術:采用雙軌跡多循環修正方式,開發了融合結果指標與過程指標的組織安全行為績效測評工具,推動企業由合規性管理向自主管理發展。該項研究獲得了國家自然基金委面上項目資助?;诖朔矫娴难芯?,2014年被“歐盟-中國高危行業職業健康與安全技術援助項目”聘為中方專家,參加了安全生產監管體制研究子課題;之后,鑒于專業背景及在項目中中歐雙方間的橋梁作用,受課題組之邀,承擔總項目18個子課題報告的匯總工作。
姓名:高建村
單位:北京市安全生產工程技術研究院
主要業績:
高建村,博士,教授,注冊安全工程師,國家級優秀安全培訓教師,北京安全科學與工程學會常務理事,北京市職業病防治聯合會常務理事。從事高等教育、科學研究三十多年,長期為石油化工領域開展安全生產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近年來,致力于北京市高校安全工程學科建設和大城市危險化學品安全監管技術研究,為北京市政府職能部門加強危險化學品監管提供了有力的科研和技術服務支持。
主持國家安監總局重大事故防治關鍵技術項目“阻隔防爆措施配套關鍵技術研究”,發明鋁合金阻隔防爆材料清洗再利用新技術,發明抑爆性能檢測新方法,為北京和國內加油站及油品運輸車輛本質安全提供科技保障;成果達國內領先水平,獲北京市重大科技成果轉化落地培育項目資助近300萬元、企業投入700萬元,工業化設備已投入使用。
主持起草北京市危險化學品生產企業反恐怖防范標準;主持建設北京市石油庫加油站安全生產培訓考核大綱、題庫和教材;主持撰寫北京地方標準“鋁合金阻隔防爆材料清洗安全技術規范”;參與“北京市危險化學品安全管理辦法”立法調研和起草;籌建“北京市安全生產工程技術研究院”;申辦安全工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建成北京市屬唯一化學品危險性檢測實驗室并通過計量認證。
主持國家安監總局重大事故防治關鍵技術項目:自燃活性硫化亞鐵制備與表征,開展石油石化設施硫化亞鐵自燃危害防治研究;主持北京市自然基金面上項目:阻隔防爆材料抑爆性能的自由基機理研究,開展阻隔爆自由基機理研究;合作承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開展城鎮油氣管道泄漏監測預警與風險研判技術裝備研發;參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開展氣體爆炸危險源致災機制多重性研究。
主持北京市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項目:“北京市高校實驗室危險化學品風險評估”為市安監局和市教委開展在京高校實驗室安全評估與對策研究;主持北京市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項目:“北京市危險化學品使用量調研評估”,摸清全市涉及?;飞a、使用、存儲等企業的狀況,了解?;饭芾憩F狀,完善北京市?;窓n案和數據庫,夯實危險化學品安全工作基礎,為監管部門開展?;吩诰€監控、動態監管提供技術、資料和信息支持。
作為北京石油化工學院安全科學與工程專業責任教授和國家級優秀安全培訓教師,常年執教安全監管和執法人員?;钒踩嘤?,為本科生、碩士研究生講授安全工程專業課程,目前指導在校碩士生3名、博士后2名,為學校安全工程學科建設跨越式發展和北京市安全專業人才培訓教育作出貢獻。
積極籌建北京市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安全工程專業自學考試考點的建設工作,致力于提升北京市安全監管部門安全員的專業技能和業務水平。以上研究經歷及成果對于保障首都安全生產、保障城市安全運行、促進首都和諧穩定發展發揮了積極作用。
姓名:郭小華
單位:中冶建筑研究總院有限公司
主要業績:
1.科研方面
被推薦人主要從事既有結構診治方面的研究。作為項目負責人或子項負責人主持及參加了省部級以上科研項目8項,作為子課題負責人承擔“十三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既有工業建筑結構診治與性能提升關鍵技術研究與示范應用”,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北京市科學技術獎一等獎、中冶集團科學技術獎特等獎、冶金科學技術獎二等獎等科技獎勵8項。編制國家及行業標準6部,出版譯著2部,獲授權專利9項,擔任了中國土木工程學會工程質量分會、全國建筑物鑒定與加固標準技術委員會等9個學術組織的理事或委員。榮獲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創新力量”——優秀企業基層科技工作者、北京優秀青年工程師標兵,北京青年科技獎、北京青年五四獎章等個人榮譽。
被推薦人在混凝土結構耐久性評估與修復、重大建筑結構抗震鑒定與加固等方面取得了以下創新成果。
(1)混凝土結構耐久性評估與修復
針對我國在役混凝土結構大量存在嚴重老化、鋼筋銹蝕等耐久性問題,建立了一套在役混凝土結構耐久性診治應用技術體系及配套工法,填補了多項研究及應用技術的空白,在一系列關鍵應用技術上取得了重要突破,主要包括:
1)建立了銹損混凝土結構耐久性檢測評估技術方法。研究了不同耐久性損傷破壞機理特征,建立了銹損混凝土結構承載能力計算方法、耐久性檢測評估、判別準則及壽命預測方法。
2)研發了在役混凝土結構耐久性增強修復材料及表面保護材料。進行了修復材料粘結性能試驗研究,建立了耐久性修復防護用材料性能要求及其檢驗檢測方法。
3)開發了混凝土結構耐久性綜合修復技術,提出了混凝土結構耐久性修復效果評價方法。形成了從修復方案、修復材料、修復工藝、檢驗與驗收一整套完整的修復解決方案。
相關創新成果被納入混凝土結構耐久性評定標準、混凝土結構耐久性修復與防護技術規程、耐久性修復與防護用材料標準中。通過該成果在實際工程中的廣泛應用,可有效延長混凝土結構使用壽命10-20 年。
(2)既有重大建筑結構抗震鑒定及加固技術
我國存在大量既有重大建筑結構(如“十大建筑”),這些建筑受當時科技、設計和施工水平的限制,抗震設防水準低,且超期服役,抗震性能不滿足現行標準要求,抗震安全不容忽視,對其結構進行抗震鑒定及加固迫在眉睫。被推薦人在既有重大建筑結構抗震鑒定方法、消能減震加固技術、抗震加固改造關鍵技術等方面取得了創新成果:
1)提出了既有重大建筑結構抗震鑒定方法,建立了既有重大建筑結構抗震安全性檢測鑒定技術體系,解決了既有重大建筑結構抗震安全性檢測鑒定的技術難題。
2)針對重大建筑結構的大層高、大跨度框架結構進行了增設粘滯阻尼器的振動臺試驗,建立了大層高、大跨度混凝土框架結構消能減震加固設計方法,驗證了消能減震加固設計理論,提出了可用于消能減震加固方案的評價指標和方法。
3)提出了適用于既有重大建筑結構的抗震加固方案、施工技術、質量控制等關鍵技術,解決了既有重大建筑結構抗震加固設計和實施的技術難題,并已在人民大會堂、新疆人民會堂等加固工程中成功應用。
2.科技成果轉化及工程應用推廣方面
(1)積極進行科技成果轉化和推廣應用工作,產生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將科技成果轉化為土木結構的檢測鑒定和加固修復技術,并將其應用于大型公共建筑、工業建筑、民用建筑、橋梁隧道、市政工程等結構的診治中,作為負責人完成了人民大會堂鑒定與加固、北京地鐵安全性評估、中小學校舍抗震安全鑒定、天津大爆炸建筑災后安全性評估、部隊老舊營房安全性診斷等工程700余項,直接經濟效益逾10億元,間接經濟效益更為巨大。
(2)主持完成的國家重大工程人民大會堂結構安全性檢測鑒定及加固改造項目,得到了各級領導的高度贊揚,并獲6項部級獎勵。
主持完成的國家重大工程人民大會堂結構檢測鑒定及加固改造工程包括人民大會堂北大廳、宴會廳、萬人大禮堂、金色大廳(中央大廳)、常委會議廳及20多個其他廳室,通過將科技成果應用于該工程中,解決了大跨度大層高結構的抗震及耐久性等問題。
該工程得到了全國人大、北京市、人民大會堂管理局等各級領導的充分肯定,尤其是全國人大常委會會議廳結構抗震加固及耐久性處理工程得到了中央政治局委員、全國人大副委員長李建國和中央委員、全國人大常委副秘書長王萬賓的高度贊揚。
(3)科研成果被納入國家相關標準規范中,對推動行業技術進步做出了重要貢獻。
混凝土結構耐久性檢測評估技術、綜合修復技術、結構診治相關技術被納入《混凝土結構耐久性評定標準》、《混凝土結構耐久性修復與防護技術規程》、《工業建主可靠性鑒定標準》、《火災后建筑結構鑒定標準》中,大大推動了行業技術進步,產生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3.主要獎勵
(1)人才獎勵
●2016年中冶建筑研究總院有限公司模范工作者;
●2015年“創新力量”——優秀企業基層科技工作者(全國21名,北京1名);
●2015年北京青年五四獎章(年度30名);
●2015年茅以升科學技術獎—建造師獎(年度60名);
●2014年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
●2014年茅以升科學技術獎—北京青年科技獎(年度15名);
●2014年北京市優秀青年工程師標兵(兩年20名);
●2015年中冶集團科技創新先進個人(年度20名);
●2012年中冶建筑研究總院有限公司優秀共產黨員。
(2)科技獎勵
●2017年華夏建設科學技術獎三等獎(排名第1);
●2015年北京市科學技術獎一等獎(排名第2);
●2014年北京市科學技術獎三等獎(排名第5);
●2013年中冶集團科學技術獎二等獎(排名第5);
●2012年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排名第5);
●2009年中冶集團科學技術獎特等獎(排名第3);
●2009年冶金科學技術獎二等獎(排名第3);
(3)工程獎勵
●2014年全國工程建設優秀項目經理;
●2013年冶金行業優秀項目經理;
●2013年冶金行業優質工程獎(項目經理);
●2012年中國中冶優質工程獎(項目經理);
●2012年冶金行業優秀工程設計二等獎(排名第2);
●2012年中國中冶優秀工程設計二等獎(排名第2)
姓名:洪晟
單位: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主要業績:
本人自工作以來,圍繞國家的重大需求和基礎科研,開展了一系列工作。先后主持和參與了二十余項課題,包括1項科技部“973”計劃、2項國家自然基金、3項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國防技術基礎課題等, 獲得多項專利。上述研究取得了較好的成果,部分研究成果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近年來獲得國防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入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青年拔尖人才計劃”,在SCI、EI等檢索的國內外刊物上發表論文50篇,合作專著1部。本人的主要業績與貢獻如下:
一、重大工程系統的安全性設計分析與評估研究
本人針對新一代大型飛機系統的安全設計控制問題及預測問題,進行了系統的實驗研究和評估。
(1)針對C919大飛機多道資源綜合的安全控制問題,本人對共享資源的不同綜合模式和交聯環境的故障蔓延危害和防控策略進行了研究,解決了航電系統使用人員對物理資源共享安全性的顧慮,突破了航電系統安全控與評估技術瓶頸;該部分研究成果的代表論文發表在本領域頂級學術期刊AMC(Q1分區);根據該項研究成果,作為主研人員(排名第二)參與到科技部“973”計劃“面向大型飛機機載系統安全性基礎問題研究”中,負責綜合化系統資源能力綜合的安全性問題的研究工作。
(2)針對新一代大飛機故障預測問題,本人研究故障的預測預防;通過采用小波包分析和經驗模態分解相結合的方法,提取被混淆隱含的故障特征,使用自組織映射網絡計算旋轉軸承等關鍵部件的狀態并預測故障發生的時機,解決了傳統方法適應性差和精度不高的難題,有效地預防了災難性事故的發生;該研究成果的兩篇論文發表在高水平學術期刊DSP(Q2分區)上,已分別被引用了36次(包括被IEEE Transaction on Industrial Electronics引用, IF=6.5)和13次;基于此項研究,申請人申請了4項國家發明專利并全部授權,并依托該成果成功支撐申獲國防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
二、重點工程系統故障傳播與防控決策分析
本人瞄準北京市地下管網和北京市軌道交通信號系統為代表的復雜工程系統中的相繼故障傳播問題,采用滲流理論與元胞自動機相結合的方法,針對故障的耦合、混沌與蔓延特征,突破故障傳播臨界相變機理與安全防控策略的瓶頸,為復雜工程系統故障傳播的預防與容錯控制問題提供新的解決方案。
該研究成果的相關論文于2015年和2016年發表在本領域頂級學術期刊IJSS(Q1分區)和JPA(Q1分區)上?;诖隧椦芯?,獲得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復雜運營條件下城市軌道交通信號系統的故障傳播規律與抑制方法研究”、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地下市政管網可靠性評估方法與應急防護策略研究”、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復雜耦合網絡中故障蔓延演化機制研究”的資助。本人全過程參與了北京市地下管網及北京市軌道交通信號系統的故障傳播分析及防控工作,研究成果和建議被相關部門采納。
本人從生產實踐中提煉科學問題,將研究成果應用到生產中去,實現了科學研究來源于實踐,科研成果反饋指導生產的閉環,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對安全生產具有重要意義和實用價值。本人共發表論文50篇,部分研究成果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有20篇論文被SCI收錄(Q2分區以上論文12篇,其中Q1分區論文8篇),單篇最高引用36次,獲國防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授權國家發明專利8項。同時,本人十分注重人才培養和學科團隊建設,組建了工程系統故障傳播與防控決策研究團隊,培養了多名優秀的研究生,起到了學科帶頭人的作用。
姓名:季學偉
單位:北京市安全生產科學技術研究院
主要業績:
一、近三年來主要科研成就(承擔的省部級科研項目)
(一)作為負責人,負責科技項目《安全生產監管大數據平臺關鍵技術研究及在軌道交通中的應用課題研究》(市科委資助經費440萬元),針對北京市主要行業的安全生產數據,研發安全生產事故原因分析、時間風險動態分析、安全生產指數分析、安全生產事故預警等分析技術和大數據綜合分析與可視化技術和系統,通過相關技術研究和應用示范,大力提升安全生產大數據應用能力和安全生產精細化管理水平。
(二)作為負責人,負責科技項目《基于VR技術的安全生產典型場景隱患排查實訓系統關鍵技術研發》(市科委資助經費300萬元),針對北京市重點行業、重點領域中的5個具體場景(10kV及以下高低壓配電室,餐飲用氣場所等)中存在的隱患,構建支撐VR實訓系統的安全生產隱患數據庫,通過VR劇本設計、場景構建、模型開發、關卡設計等,完成基于VR技術的5個安全生產具體場景虛擬仿真設計,并結合VR交互設備,研發基于VR技術的安全生產隱患排查實訓系統,實現沉浸式、交互式的可視化學習體驗,提升北京市安全生產執法人員和企業安全管理人員隱患排查實操培訓能力和水平。
(三)主持《北京市安全生產領域科技成果轉化政策研究》,圍繞首都安全監管工作不斷深化和企業加快實現本質安全目標的需求,研究分析了首都在安全生產領域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的現狀,提出了促進首都安全生產領域科技創新成果轉化和產業化的措施和建議,為真正實現“科技興安”、持續深化科技支撐對提高安全生產社會治理水平、強化城市安全保障能力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四)主持《構建數據驅動型城市運行安全管理(安全生產領域)創新模式研究》,緊密結合北京市安全精細化管理和城市運行安全管理的需求,聚焦安全生產領域,提出數據驅動型城市運行安全管理的和創新理念,探索建立數據驅動型城市安全管理的有效模式,實現“預警預測先行、精準精確研判、眾志眾心共建”的城市運行安全管理新模式。
二、其他科研相關工作
(一)主持開發建設北京市專職安全員檢查系統APP。建設了基于移動互聯網技術的安全生產檢查工作平臺系統,研發了業務檢查、隱患管理、企業臺帳和安全知識四個功能模塊,建立了安全生產隱患分析模型,達到了“隱患被動監管”到“隱患主動監管”的自循環和安全生產隱患大數據可視化、文書的電子化和數據的實時性,實現了企業安全生產隱患的全流程動態監管,降低了事故發生的概率。
(二)主持開發建設北京市生產經營單位臺賬系統。研發臺賬管理系統,采取自下而上、分采共用、分級管理、動態更新的數據采集和應用管理機制,發動各區建立臺賬管理機構,依托全市6000余名專職安全員,對在本市生產、經營的所有合法單位進行全面核查、登記和動態更新,摸清全市生產經營單位底數,實現全市生產經營單位“一本賬”,改變了以往缺乏基礎數據支撐的狀況,夯實了安全生產基礎工作,實現了精細化管理。
(三)主持北京市《生產經營單位安全生產等級評定技術規范》標準編寫工作。作為標準編寫的主要負責人,編寫了《機動車維修企業》《出租汽車客運企業》《社會福利機構》《紙制品制造業》《飲料制造業》等5項的標準,負責所有標準的總體編制思路,確定標準的章節布置和重點內容,負責標準中基礎管理要求、場所環境、設備設施等評定內容和評定細則等具體內容編制。
姓名:蔣仲安
單位:北京科技大學
主要業績:
本人從1996年7月博士后出站至今,在北京科技大學從事教學和科研工作,主要進行粉塵控制、礦井通風與安全、安全評價、職業危害與控制、災害應急救援系統以及安全信息管理等方面的研究?,F任北京科技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安全科學與工程學科帶頭人;第五屆國家安全生產專家委員會煤礦(粉塵防治)組專家;兼任全國非煤礦山標準化委員會委員和中國安全生產協會專家委員會成員。作為高級訪問學者與學術交流曾去過美國、臺灣和澳大利亞。
(1)在本科生教學方面:本人每學年主要講授課程有《工業通風》(32學時)、《安全工程制圖實踐》(2周)、《礦井通風》(18學時)、以及本科生的生產實習。并主編教材有《工業通風與除塵》(第一編著)、礦井通風與除塵(第一編著)、職業衛生工程(第二編著)、物理污染控制工程(第三編著)等。以及每年指導本科生《課程設計》(工業通風與除塵部分)和畢業論文4-6名。
(2)在研究生教學方面:本人每學年主要講授課程有《氣溶膠力學》(32學時)、《礦山塵毒理論及控制技術》(32學時),并編制《氣溶膠力學》講義,出版專著《濕式除塵技術與應用》和編寫《礦山環境工程(第一主編)及《礦山安全管理及防護體系建設》(第三編著,現每年招收碩士研究4名和博士生1名,到目前為至共培養碩士研究生86名和博士研究生32名。另外還組織招收在職人員攻讀工程碩士《安全工程》(民航系統)共7期,252人,目前已畢業195人,并講授《安全評價技術》等課程。
(3)在科學研究領域:主要參加國家級研究項目和企業廠礦合作項目。作為項目負責人和申請者共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4項、教育部博士點基金2項、國家科技攻關項目2項、制訂和編制標準3項目、以及與礦山企業合作項目50余項。獲得省部級科技進步二等獎4項和三等獎4項、獲國家專利4項和著作權1項、出版著作7部、發表學術論文190 余篇,其中SCI和EI論文70余篇。近五年,在國內外期刊上發表論文數90篇,其中本人是第一作者或第二作者(第一作者是本人指導的研究生)SCI、 EI檢索期刊論文31篇。
(4)作為項目負責人已完成與安全生產應急管理相關的項目有:①北京市燃氣集團:北京市燃氣集團安全管理平臺建設;②河北金牛集團東龐礦項目:礦井災害應急救援系統的研究;③國家安監局:《生產經營單位應急預案編制導則》(2007)的編寫;④邯邢冶金礦山管理局:西石門鐵礦應急預案體系構建及應急演練程序的研究;⑤山西潞安環保能源開發公司:潞安礦區重大災害應急救援指揮系統研究;⑥中國安全生產科學研究院進行合作的項目有《礦井重大事故救援指揮輔助決策技術研究》和《安全生產戰略決策模擬系統的研發》;⑦山西潞安環保能源開發公司:潞安煤礦危機管理模型及系統開發;⑧平頂山煤業集團八礦:礦井安全信息管理及應急救援系統的研究;⑨五礦邯邢礦業有限公司:西石門鐵礦安全管理及防護體系的建設;⑩山西潞安環保能源開發股份有限公司:高瓦斯礦井放頂煤開采重大災害防治技術研究等。
(5)社會活動方面:①主要參與安全生產相關的安全科技項目的評審,②參與國家和北京市安全生產(礦山專業方面)的安全檢查,③國家重大項目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評審,④《煤炭學報》、《中國礦業大學學報》、《東北大學學報》、《煤炭科學技術》、《中國安全生產科學技術》等期刊雜志的論文評審專家。
姓名:金龍哲
單位:北京科技大學土木與資源工程學院
主要業績:
金龍哲同志為北京科技大學安全科學與工程學科帶頭人。1997年起在北京科技大學任教以來,歷任系所領導、土木與環境工程學院副院長、黨委書記等職?,F任校黨委委員、土木與環境工程學院院長、國家安監總局科技支撐平臺“礦井避險技術研究中心”主任等職,為北京科技大學終身教授、鼎新學者、博士生導師,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北京市教學名師。
金龍哲教授在教育教學方面業績如下:
先后承擔了“安全學原理”、“安全科學技術”、“空氣動力學與通風原理”、“安全行為理論”、“安全技術新進展”、“城市規劃”、“工程測量”等研究生和本科生課程,已培養10余名博士后、20余名博士、100余名碩士。目前指導20余名碩士生、10余名博士生、6名博士后(含企業博士后)。
曾獲得北京市教學名師獎、寶鋼優秀教師獎、建龍優秀教師獎、首都高校社會實踐先進工作者、國家“十二五”規劃教材獎、北京市教育教學成果獎一等獎、北京市精品視頻公開課等省部級或以上獎勵;多次獲得北京科技大學“我愛我師—我心目中最優秀老師”獎、“我愛我師”金質獎章、第一屆“北京科技大學教學名師獎”以及北京科技大學教育教學成果獎等校級獎勵。2004年獲得韓國青年協會頒發的海外韓民族杰出青年獎。
金龍哲教授在科研方面業績如下:
參加工作以來主要從事礦山安全工程、安全管理、礦山緊急避險及應急救援技術等方面的科研工作。主持縱、橫向科研課題150余項,包括主持國家“十一五”支撐計劃課題“礦井可移動式救生艙研發”、“有自燃傾向性含硫礦床的防滅火工藝技術研究”;國家“十二五”支撐計劃課題“礦山安全監測與緊急避險一體化信息平臺研發”、“礦用兩棲救生車及避難艙關鍵技術研發”;國家“十三五”重大專項課題“金屬非金屬礦山采運過程物化除塵技術與裝備”、“典型勞動密集型作業職業工效負荷評估與控制技術研究”以及國家自然基金項目“煤層注水機理及應用滲透棒提高注水綜合效果研究”、“松軟煤層瓦斯抽采鉆孔失穩機理與控制技術基礎研究”等;申請和獲得國家發明專利10余項;發表學術論文200余篇。獲得國家科學技術二等獎1項、省部級科技進步特等獎1項、一等獎7項、二等獎5項、三等獎5項;作為主編或副主編出版教材和專著15部、參編專著和教材10部。
此外,曾作為主筆人為國務院起草了“關于南非等國礦井安全防護體系現狀分析”的調研報告,并得到了張德江副總理等領導同志親切接見;所研究的礦井緊急避險(礦用救生艙、避難硐室等)成果在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朝聞天下等欄目)、新華社、中新社等百余家國內主流媒體以及聯合早報等境外主流媒體進行了跟蹤報道,中央電視臺《科技之光》欄目以“井下避難”為題播出;以“中國礦難的分析與救援對策”為題,在香港鳳凰衛視世紀大講堂開展了講座,同時,也在國家安監總局官網、中國煤炭教育網站等進行了專題講座,取得了強烈的社會反響。
金龍哲,北京科技大學土木與資源工程學院院長,北京科技大學終身教授、鼎新學者、博士生導師,北京市教學名師,國家安全生產專家,國家安監總局研究中心專家委員會成員,中國職業安全健康協會常務理事,“金屬礦山職業安全與健康國家重點實驗室”、“重大危險源與事故應急技術國家安監總局重點實驗室”等多個實驗室學術委員委員,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參加工作以來主要從事礦山粉塵防治、礦山緊急避險與應急救援、冶金安全管理等方面的研究,主持國家級、省部級及其他科研項目150余項。形成了高爐噴吹貧煤、貧瘦煤完整技術,解決了噴吹安全這一重大關鍵問題,先后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煤炭工業科技進步特等獎等;并在國內率先開展了井下緊急避險技術的研究,研制出我國首臺具有《煤安標志》的礦用移動式救生艙、建成了首個井下避難硐室及安全避險“六大系統”示范基地,中央電視臺、新華社、中新社等百余家國內主流媒體以及聯合早報等境外主流媒體對本項目的研究進行了跟蹤報道,中央電視臺《科技之光》播出的“井下避難”、鳳凰衛視世紀大講堂播出的“中國礦難的分析與救援對策”等均由本學科參與制作與主講;同時,致力于新型、安全、便捷的降(抑)塵濕潤劑和新型高效低成本防塵除塵設備的研發,獲得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總局第五屆安全生產科技成果一等獎,并在科學出版社出版《潞安礦區防塵技術及實踐教材》、《礦井粉塵防治理論》兩本專著。
姓名:李玨
單位:北京市職業病防治研究院
主要業績:
李玨同志從事職業衛生和職業病防治領域科學研究25年,在職業病危害因素致病機理、人機工效學及其衛生工程研究方面有較深造詣。
本人近年來主要科研成果:
主持開展了“漢防己甲素結合冬蟲夏草菌粉治療煤工塵肺”課題,在改善II期塵肺病患者健康狀況和延長患者壽命上收到良好效果。開展了科技創新項目“慢性肺部疾病康復治療模式研究”,針對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病塵肺患者開展了肺功能康復治療,通過中醫、營養、康復等職業病綜合治療模式的建立,五年內為1200余名塵肺患者解除或緩解了病痛。
主持了北京市財政支持課題“放射性氡和粉塵聯合作用機制研究”和“新發性和轉移性輻射危害控制”等項目。主持的兩個發明專利“個人呼吸性粉塵采樣裝置”和“便攜式氡釷射氣檢測裝置”,對于研究呼吸性粉塵和氡釷射氣對礦工的職業健康影響和危害程度,制定有效的防護措施提供了必要條件,為國內首創。
主持開展了國家衛生行業專項“新增法定職業病防治關鍵技術研究-焦油瀝青致皮膚癌的關鍵技術研究”,闡明新增職業病的接觸特征、發病風險以及臨床特征,為研制容許接觸水平、職業接觸監測方法、職業健康風險評估模型、職業健康監護和職業病診療技術規范等提供了科學依據。
做為課題組主要成員,參與了科技部“十三五”項目“勞動密集型作業場所職業病危害防護技術與裝備研究”。
受國家安監總局委托,牽頭編制了《職業衛生技術服務機構檢測工作規范》,成為全國技術服務機構評價和日常檢測工作的指南;主持編制了國家標準《建設項目職業病危害控制效果評價檢測規范總則》;主持了北京市地方標準“工作場所防暑降溫技術規范”及“低溫作業職業衛生技術規范”的研制;參與了國家衛生標準“有害物質職業性皮膚接觸的危險性評估與控制指南”、“個體防護裝備-工效學原則”和“風力發電場運行維護人員職業危害預防控制指南”的修訂,制訂了“木制家具制造業建設項目職業病危害評價細則”等3個國家安全生產行業標準;參加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職業因素致慢性肌肉骨骼損傷模型及防控研究”及安監總局委托項目“放射性、高毒、高危粉塵等作業的特殊管理研究”的研究。
主持編寫了注冊安全工程師(職業衛生部分)考試大綱和考試培訓教材內容;作為副主編編寫了“全國職業衛生服務機構專業技術人員統一培訓教材”,并參與了10000多名專業技術人員培訓班的授課工作。
近5年在國內外期刊發表論文10余篇,主持或參與專著編寫5部。
主要工作業績:
現任國家安全生產專家組職業衛生分組副組長、職業衛生技術服務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及其衛生工程組組長以及中國職業安全健康協會職業衛生技術服務分會副主任委員,參與了國家職業病防治規劃(2016-2020)、職業病危害治理“十三五”規劃、職業病防治標準“十三五”規劃和國家職業健康法規標準頂層設計等國家職業病防治政策方針的研討,參加了高危粉塵作業和高毒作業職業病危害防治條例的起草研究工作,做為專家多次參與國家職業健康普查的基礎工作和職業病防治專業技術服務機構監督檢查工作等。
牽頭成立了“北京市職業病防治聯合會”,并擔任會長。同時擔任中華預防醫學會化工分會副主任委員、中國健康促進與教育協會副主任委員、中華預防醫學會勞動衛生與職業病分會常務委員和中國化學品安全理事會常務理事、國家安全生產標委會委員,承擔并有效開展了各職業衛生行業協會的指導或協辦工作。
擔任北京大學、華北理工大學、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和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兼職教授和研究生導師,先后指導了10余名公共衛生專業碩士完成畢業論文。
籌建的北京市職業病防治研究院2014年獲批成為國家安監總局和北京市安監局的“職業衛生技術支撐機構”,2015年被授予國家級和北京市“職業病防治專業技術人才培養基地”,組建的放射衛生團隊,在輻射效應、個人劑量監測、氡和中子技術應用和中子探測研究方面處于國內領先水平,填補了北京市的相關專業空白。2014年該團隊獲得北京市委組織部“北京市職業病防治領域高層次專業技術人才培養集體項目”資助。
為有效提高職業病防治科研能力,2015年起組織籌建北京市職業病危害防治平臺、低劑量輻射防護效應重點實驗室、職業病危害基礎研究平臺、北京市人機工效學實驗室、職業病防治專業技術人才培養實訓基地以及職業病危害檢測與物證分析實驗室等,為北京市乃至全國的職業病科研水平的提升發揮著重要的推動作用,獲得了各級領導的一致好評。
2015年北京市職業病防治研究院被批準設立博士后工作站,目前擔任了3名在站博士后的合作導師,在精心的指導和培養下,有2名在站博士后分別獲得北京市博士后科研經費資助2項和全國博士后科研經費面上項目資助1項。
帶領的職防院醫療衛生團隊、職業衛生團隊先后被授予“全國青年文明號”稱號。北京市職業病防治院現已成為全國知名的集預防、醫療和科研為一體的覆蓋職業病一、二、三級預防的專業職防機構,為北京市乃至全國的職業病防治工作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姓名:李松梅
單位:北京市鐵道交通設計院
主要業績:
從事軌道交通結構專業工作20年,曾先后擔任設計人、專業負責人、項目負責人、設計總體、審核工程師、審定工程師、地下室主任、所總工程師、所長等職務,目前擔任院副總工程師。參加了北京、上海、天津、長春、沈陽、重慶、成都、廣州、深圳、南京、合肥、武漢、寧波、杭州、西安、太原等多城市地鐵工程建設,參與并負責了多項大規模、較復雜的工程設計及咨詢工作,涉及到地下工程的明挖順作、蓋挖逆作、礦山、盾構、基坑工程、地基基礎等各個領域,并多次獲得優秀設計獎。
作為院地下結構專業的技術骨干和學科帶頭人之一,在參與工程設計的同時,結合生產項目,參加并完成“北京地鐵5號線盾構隧道設計與施工技術研究”,獲得2002年北京城建集團科技進步一等獎、2003年北京市科技進步二等獎;完成“地鐵換乘車站新型暗挖建造關鍵技術研究”,獲得2009年北京城建集團科技進步一等獎、2010年北京市科技進步一等獎;參加并完成了“北京地鐵10號線二期工程長春橋站風險控制綜合技術研究”、“敞口式盾構研制與應用”課題的研究;目前正在參與中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北京市交通委員會課題“明挖車站與暗挖區間裝配式結構技術研究與示范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城市地鐵施工安全風險動態分析與控制”的研究工作;參與中國土木工程學會土力學及巖土工程分會組織編寫的《深基坑支護技術指南》。
自2008年擔任所總工程師以來,負責分管地下結構專業的評審工作,從可研階段、方案設計、初步設計、施工圖設計到施工配合遇到的難題,根據項目需求,即時組織,對項目方案給出合理性評價,不足提出改進意見及建議;此外,負責本所的技術管理、技術支持、技術積累和技術建設等工作,編寫了“有關淺埋暗挖法施工初期支護設計的暫行規定”、“北京地鐵新線技術標準統一規定”、“基坑設計結構專業評審要求”等等技術文件,組織并參與編寫了“明挖基坑標準校核單”、”蓋挖逆作車站主體結構計算書標準化”、“北京地鐵明挖基坑鋼管支撐及圍檁節點設計圖庫”、“北京地鐵明挖基坑錨索支護設計通用圖”等技術文件。
2013年以來,擔任北京市軌道交通設計研究院結構設計研究所所長,負責本所的全面工作,同時擔任院副總工程師,負責院內質量安全工作。在此期間,參與編寫了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城市軌道交通工程質量安全檢查指南》。
本人通過多年的工作實踐,具備了較系統、扎實的專業知識,業務能力強、技術全面,尤其在軌道交通方案設計、施工設計以及技術創新和應用、風險識別及風險控制措施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優勢,并具有較強的組織和管理能力,在專業技術領域具有較高的學術造詣。目前是北京市軌道交通建設工程專家組成員、河南省軌道交通工程專家組成員。
姓名:劉艷
單位:北京市勞動保護科學研究所
主要業績:
自 2003 年入職勞保所以來,一直從事職業安全健康領域的科研和技術服務工作。2005 年入選北京市科技新星計劃,2007 年獲得北京市優秀人才培養資助,2010 年晉升副研究員,2011 年取得北京科技大學安全技術及工程博士學位,2012年赴德國斯泰恩拜斯大學作訪問學者 1 年,現任勞保所職業危害控制技術中心主任。作為負責人或技術骨干承擔國家、省部級及各類科研項目 50 余項,其中國家科技計劃項目 3 項(主持子課題 1 項),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項目 3 項(主持1 項),北京市科技計劃項目 3 項,國家部委項目 8 項(主持國家安全監管總局安全生產重特大事故防治關鍵技術科技項目 1 項),主持中共北京市委組織部優秀人才項目 1 項,主持北京市留學人員科技活動擇優資助項目 1 項;主持或參與制修訂國家、行業及北京市地方標準 26 項;獲國家安全生產科技成果二等獎2 項,中國職業安全健康協會科學技術獎二等獎 2 項、三等獎 1 項,北京市安全生產科技二等獎1 項,個人還獲得 2014 年度中國職業安全健康協會青年科技獎;獲得軟件著作權 1 項;實用新型專利受理 2 項;發表論文 35 篇,其中 EI 檢索 3篇、中文核心 11 篇、ISTP 檢索 6 篇;撰寫出版論著 5 部,制作發行視頻宣教片2 部。擔任全國安全生產標準化技術委員會防塵防毒分技術委員會副秘書長、中國災害防御協會風險分析專業委員會理事、北京市安全生產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委員等職務。近 10 年來,以職業危害風險為主線,帶領團隊重點圍繞有限空間作業安全和工作場所職業健康風險評估與控制開展科技攻關和應用,取得顯著成果和社會經濟效益。
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一是開創有限空間作業安全技術研究,解決首都安全生產難題
自 2009 年起,針對北京市有限空間作業安全生產事故高發態勢,作為負責人,配合北京市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將有限空間作業監護人員納入特種作業人員管理,制定了北京市有限空間特種作業人員培訓機構資質條件,編制了培訓大綱、教材、考核標準及題庫;在國內率先建立了有限空間作業環境危險分級評估準則,制定了“差別化”作業程序和安全防護設備設施配置要求,并形成兩項北京市地方標準;為市、區兩級相關部門組織的 20 余次有限空間作業大比武活動提供技術支持;策劃實施了 3 次區級有限空間事故應急救援演練;建立了北京市有限空間作業大比武裁判員考核管理體系,研究構建了涵蓋風險評估、技術標準、人員培訓、技能比武和事故應急全方位的有限空間作業風險分級和事故防控體系??蒲谐晒麘煤?,北京市有限空間事故起數和死亡人數大幅下降,全市有限空間作業安全生產形勢取得根本好轉。研究成果也獲得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總局第六屆安全生產科技成果二等獎和中國職業安全健康協會科學技術三等獎,并在全國范圍內推廣應用。同時在科研工作中不斷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并進行創新,作為負責人主持的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市政管溝氧含量分布規律及缺氧窒息危害定量預測研究》和北京市科學技術研究院創新團隊計劃《城市市政有限空間風險評估及防控技術研究》等項目,正在對有限空間內氧含量分布規律、耗氧機理及風險控制進行系統研究,將為有限空間作業風險防控提供全方位技術解決方案。
二是圍繞職業病危害摸底調查、快速檢測、風險評估和危害控制四個關鍵環節開展技術研究,為各級政府部門科學決策提供技術支撐針對全國范圍內工業企業職業衛生基礎信息情況不清、底數不明,職業病危害防治形勢嚴峻的現狀,對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珠海經濟特區、水泥、石材、家具、印刷等多個區域和行業的職業衛生現狀進行量化調查,探索出了開展大規模職業衛生現狀調查的思路和實施方案;開展高毒物質現場快速檢測與實驗室方法比對研究,初步建立了有毒物質現場快速檢測技術體系;引入職業病危害暴露風險,研究建立了企業職業衛生分類分級評價指標體系和定量評價方法,構建了職業衛生分類分級監管模式,并在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進行了應用;引入風險和網格化管理理念,建立了毒物危害風險評估方法和工作場所網格化毒物防控計劃,在部分企業應用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研究成果為國家和各級安全監管部門制定職業衛生戰略規劃、相關政策及技術規范提供了科學、可靠的技術依據,轉化國家、行業和地方標準 10 余項,并獲得中國職業安全健康協會科學技術二等獎。
姓名:馬英楠
單位:北京城市系統工程研究中心
主要業績:
馬英楠,副研究員,城市安全研究部主任。從事社區安全研究。入選中共北京市委組織部優秀人才培養資助、北京市科技新星計劃。
主持并參與課題60余項,其中,參與“十一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社會治安風險、動態預警、綜合防控體系效能評估研究”;十一五”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863計劃),“支持大型公共設施安全問題研究的虛擬現實系統研發”;國家自然基金委重大研究項目,“非常規突發事件應急管理研究”重點支持項目“突發事件的群體心理反應特征、演化規律及管理干預”;國家質檢總局公益性行業科研專項“大型節慶活動安全管理與可持續性標準研究”;北京市自然基金“北京市復合型公共場所應急能力綜合評價體系研究”;北京市科委項““商、旅、居”公共區域客流應急疏散系統規劃及示范”等省部級以上課題10余項。主持北京市財政項目5項目。主持北京市、深圳市、廣州市、上海市、天津市等城市安全社區科技咨詢和社區風險評估項目40余項。
參與編寫國家標準7項,參編著作3部,發表論文40余篇,獲專利9項,計算機軟件著作權13項。
2016年獲北京市科學技術獎二等獎(排名6);2016年獲中國職業安全健康協會科技進步獎一等獎(排名5);2014年獲“中國職業安全健康協會科學技術獎”二等獎(排名2)、三等獎(排名4)各1項;2010年獲北京市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安全生產科技成果獎”二等獎(排名3);2009年獲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總局“安全生產科技成果獎”一等獎(排名8)。
姓名:毛善君
單位:北京大學
主要業績:
毛善君教授在安全生產領域擁有豐富的科學研究和技術開發成果。為克服現有地理信息系統不能很好處理地表以下地質和礦山開采安全生產信息動態處理的需求,提出了灰色地理信息系統的理論和系列化的核心技術方法,為滿足動態處理安全生產信息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和技術基礎;承擔了多項國家、省、市、縣、礦山企業、開發區(功能區)安全生產信息化工程,運用GIS、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虛擬現實等先進理念和技術手段,相繼研發出LRGIS平臺、LR-Cloud云服務平臺、礦山安全生產執行系統(MES)、安全生產監管信息化云平臺(“安全云”)、智慧園區安全環保應急平臺、城市地下空間可視化平臺、國土資源監管系統、安監執法移動終端設備等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和技術。
在國內外重要刊物或會議發表論文100多篇,負責或參與國家級項目6項;出版專著3部;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行業協會或省部級一等獎5項,行業協會或省部級其他獎項8項;發明和實用新型專利3項;2005年發表的論文“煤礦虛擬環境系統的總體設計及初步實現”被評為“《煤炭學報》創刊五十周年百篇最具影響力學術論文”;軟件系統已在全國1400多家單位(包括學校、礦山企業、政府部門和城市)得到應有;研發團隊獲軟件著作權100余項。
典型業績包括:
(1)以煤礦井下水、火、瓦斯和頂板重大危險源為研究對象,以系統工程理論為指導,GIS、模型庫、知識庫技術為基礎,建立識別重大危險源的指標體系庫,實現對煤礦井下水、火、瓦斯和頂板等重大危險源的超前預警,探索性地開展煤礦井下重大危險源隱患識別技術,實現重大危險早期預測預警和決策支持。
(2)結合礦山專業知識和安全生產規范以及綜合自動化、危險源在線監測、人員三違等(人、機、環、管)動態和靜態數據,構建了基于大數據的安全生產智能分析與預警模型,對煤礦安全生產的各類信息進行展示、分析、推理,診斷并概括現勢安全狀態,預測未來安全形勢。
(3)組織貴州省“安全云”工程建設?!鞍踩啤惫こ淌菄鴥仁讉€基于云計算資源建設的省級安監信息化平臺,應用覆蓋企業端安全生產信息的上報和接入、隱患排查治理、風險等級管控、安全標準化建設、安全動態評估;覆蓋政府端安全監管監察行政執法、政府安全準入、應急救援和事故調查處理、職業健康監管、誠信體系建設;覆蓋與安委會成員單位的業務協同和信息共享。系統監管范圍將涵蓋貴州省規模以上煤礦企業600余家、非煤礦山3000余家、?;髽I150余家,各類工貿企業10萬余家。
(4)完成國家礦井安全生產監管物聯網應用示范工程標準體系建設。遵照國家電子政務有關標準,編制礦井安全監管物聯網建設規范、技術規范、業務規范與數據規范等共23個標準,規范安全生產領域物聯網技術應用和建設。
(5)組織完成雪佛龍川東北高含硫天然氣應急響應管理系統研發。該項目構建了二三維地圖服務平臺,將生產集控平臺、生產調度指揮、安全生產管理、應急響應整合在統一的管理平臺,實現基于GIS的安全生產管理和應急響應管理。
(6)組織完成國家礦山救援寧煤基地應急救援指揮平臺研發。實現救護總隊日常辦公及應急資源管理;實現應急值守、應急響應、現場救援指揮、應急輔助、應急演練、應急考核、應急預案與礦圖管理;實現寧煤集團礦井安全監測、人員定位、工業視頻數據集成和救護總隊車輛定位、應急綜合通信等。
(7)組織完成安全生產信息化監管平臺研發。實現面向生產企業的安全管理,面向廣大社會公眾的安全監督,其業務覆蓋企業安全信息上報與接入、安全診斷與自查、行政許可審批、安全監管監察、執法檢查、安全生產服務、應急救援指揮、事故調查、證照管理、職業健康,以及公眾安全教育、安全誠信、投訴舉報、信息公開等。
姓名:聶百勝
單位:中國礦業大學
主要業績:
被推薦人長期以來圍繞礦山瓦斯災害防控和氣體爆炸防護技術這一主線開展研究工作。成果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 項、教育部技術發明二等獎1 項、教育部自然科學二等獎1 項、其它省部級一二等科技進步獎8 項;獲“萬人計劃”科技創新人才、“推進人才計劃”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中國青年科技獎、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霍英東青年教師基金、孫越崎青年科技獎、北京市科技新星、全國煤炭一線優秀青年科技工作者等榮譽稱號。申請國家發明專利24 項(授權17 項)。出版學術專著3 部,發表SCI 論文31篇、EI 論文110 篇。被他引2895 次(SCI 他引142 次)。取得的主要業績如下:
1、礦山安全方面,研究揭示了煤與瓦斯突出等煤巖動力災害發生過程及致災機制,研發了動力災害預警技術與裝備,開發了煤巖動力災害防治技術及裝備。
(1)宏細微觀相結合研究揭示了煤與瓦斯突出的發生過程、致災機制及瓦斯儲運規律。
建立了中等尺度的突出模擬試驗裝置,首次實現了按照采掘超前應力分布形式對含瓦斯煤體加載的功能,實驗研究了突出的發生過程及煤體動力破壞的微觀力學機制,模擬了突出后瓦斯煤粉噴出后的運動規律及致災效應;利用研制的煤體吸附瓦斯變形及加載實時工業CT觀測實驗系統,研究揭示了細觀上煤體內部結構分布的非均質特性,提出了針對吸附變形過程的CT 圖像的質點追蹤方法進行變形定量計算的數學模型,首次定量得到了煤體吸附瓦斯內部動態變形過程在時間、空間的非均勻特性;利用小角X 射線散射、SEM、TEM、液氮和液態CO2 吸附等方法研究了不同煤階煤的納米孔隙在形式和分布上的非均勻結構特征,分析了開孔、閉孔、連通孔等納米級孔隙結構與瓦斯吸附的關系。申請者在煤體微觀納米結構研究基礎上,引入量子力學理論和粒子微觀相互作用能的計算方法,建立了定量估算煤體瓦斯吸附力理論模型,對CH4、CO2 和N2 與煤體的相互作用能進行了計算,并定量分析計算了煤體的表面能特征,分析揭示了煤吸附瓦斯量的大小主要取決于瓦斯氣體在煤表面的吸附勢壘和煤-瓦斯體系的溫度。從微觀角度分析得出瓦斯在煤體不同孔隙中的擴散形式主要有諾森擴散、過渡型擴散、菲克型擴散等模式,得出了在不同煤體孔隙中的主導擴散模式,建立了更加接近于實際條件的第三類邊界條件下的煤粒瓦斯擴散方程,并求出了解析解及特征參數。研究揭示了真三軸條件下的瓦斯滲流規律,建立了考慮吸附變形的煤體瓦斯固流耦合模型。提出了瓦斯在煤體中解吸、擴散和滲流的三級運移模型,分析得出擴散能力差是制約占我國70%低透氣性煤層的關鍵環節。該成果從理論上定量解釋了煤吸附瓦斯過程和機理,對于瓦斯抽采、煤層氣開發、災害防治提供了理論支撐。
(2)研究揭示了煤巖破壞電磁輻射規律,建立了煤巖破壞過程力電耦合模型,研制了接收傳感系統及預警裝備,提出了三級預警準則。
實驗研究了單軸加載及剪切、劈裂、摩擦、組合煤巖體、瓦斯氣體影響等各種復雜應力條件下煤巖體的電磁輻射效應規律,分析了其頻譜特征,提出了自由電荷產生的量子力學機制、煤巖體微裂紋擴展尖端放電及電偶極子輻射機理等電磁輻射機理;首次建立了基于損傷力學和統計力學的煤巖力電耦合模型,闡明了其中參數的意義;利用電磁場模擬軟件對煤巖電磁輻射場和電磁輻射接收天線進行了模擬,負責研制了符合現場電磁輻射信號弱和寬頻特征條件的電磁輻射接收傳感系統,合作開發研制了電磁輻射監測預警系統;在大量實驗和理論分析基礎上,基于力電耦合模型建立了煤與瓦斯突出、沖擊礦壓等煤巖動力災害的三級預警準則。上述成果創新性地解決了煤巖力電定量關系、微弱信號難接收和分級預警的難題,使電磁輻射監測預警達到了工程實用化階段。并在全國40多個礦井得到了成功應用,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
(3)研發了低頻高壓脈動注水防治突出的技術及裝備,提出了強流變突出厚煤層沿頂布置巷道進行掘進和回采的技術方法,為災害防治提供了技術手段。
結合煤體孔隙微結構特征,研究了煤體吸附水的微觀機理、水對煤體的損傷機制及水分對瓦斯吸附的影響機理,開創性地提出了利用低頻高壓脈動注水防治煤與瓦斯突出的技術原理,研發了配套技術及裝備,并得到了成功應用;針對強流變突出厚煤層,提出了沿頂布置巷道進行掘進和回采的技術方法,在峰峰集團多個礦井得到了應用,大大降低了瓦斯超限和突出危險,巷道掘進速度從沿底布置的月進尺80-100m提高到了平均300-350m,最高達到456m的快速掘進紀錄。
2、甲烷、粉塵爆炸火焰及沖擊波傳播規律及阻隔爆技術
建立了200*200mm的方形爆炸實驗管路,利用高速攝影等技術研究了瓦斯、煤塵爆炸火焰的細微結構,首次提出了利用圖像相關系數計算爆炸火焰速度和利用輻射測溫原理計算溫度場的方法,定量分析了火焰動態傳播特征;定量分析了鄭州大平煤礦“10.20”瓦斯爆炸事故的沖擊波對井下構筑物的致災規律;研究揭示了泡沫陶瓷抑制甲烷爆炸火焰波和沖擊波規律,提出了利用泡沫陶瓷對多次爆炸和連續爆炸抑爆的技術方法,為多次和連續爆炸阻隔爆提供了理論基礎,同時提出了利用泡沫陶瓷作為夾層構建抗爆墻的技術方法。研究成果獲得發明專利4項,在國際災害權威雜志J Hazard Mater(SCI,1區,影響因子6.056)、Int J Therm Sci(SCI,2區,影響因子3.615)、Journal of Loss Prevention in the Process Industries(SCI,影響因子1.818)煤炭學報等期刊發表多篇論文。論文被廣泛引用和評價。該項成果可以為爆炸抑制和防護奠定了理論和技術基礎。
3、提出了企業本質安全化管理理論與方法、城市安全生產大數據與云平臺數據獲取、分級預警及響應措施閉環控制方法。
提出了基于大數據的具有分級預警等功能的企業本質安全化管理方法,自主開發出一套Smart safety map智慧城市安全大數據智能監控系統,實時掌握城市風險狀況,實現隱患精準監管,為城市公共安全提供了新的解決方案。
姓名:秦挺鑫
單位:中國標準化研究院
主要業績:
秦挺鑫,中國標準化研究院公共安全標準化研究所所長助理、副研究員、ISO/TC 292(安全和韌性)專家成員、全國公共安全基礎標準化技術委員會(SAC/TC 351)秘書長。從事火災數值模擬、公共安全與應急管理標準化工作。作為課題負責人,主持“十三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課題1項,“十二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課題1項,國家質檢公益性行業專項課題1項,院外單位委托課題10余項;作為項目骨干,參與“十二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課題2項,國家質檢公益性行業專項課題4項。獲得省部級獎勵4項。作為第一起草人,完成國家標準報批稿2項,作為第二起草人,完成國家標準3項(已發布2項,報批稿1項),作為第三起草人,完成國家標準3項(已發布1項,報批稿2項)。參與完成公共安全領域唯一1項由我國主導制定的國際標準。完成軟件著作權1項,作為主編發布專著1部,論文20余篇。主要成果如下:
(1)完成了8項應急平臺關鍵技術標準(涉密,未公開)。作為項目骨干參與完成了由清華大學主持的國家保密項目“應急平臺體系關鍵技術與裝備研究”。我國應急平臺體系的研發和建設是一項全新的國家工程。該項目研究了應急平臺體系的方法理論、總體架構、方案設計、技術標準、模型算法、系統軟件、技術裝備及其綜合集成。作為項目骨干參與建立了應急平臺體系的標準體系,完成了8項應急平臺關鍵技術標準,為解決應急平臺“縱向到底、橫向到邊”的互接互聯問題和固定平臺、移動平臺以及便攜式平臺的互接互聯以及產業化問題提供了標準化技術支撐,為應急平臺的平穩有效運行,提高國家應急管理能力做出了重要貢獻。中國標準化研究院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2)參與完成了1項《ISO 22325安全和韌性應急管理能力評估指南》國際標準。創新地提出了應急能力評估指標體系,并被國際標準采納,完成了目前公共安全領域唯一1項由我國主導制定的國際標準。
(3)完成了2項業務連續性管理相關國家標準。首次將業務連續性管理概念引入國內,并形成2項國家標準《GB/T 30146 公共安全業務連續性管理體系要求》和《GB/T 31595 公共安全業務連續性管理體系指南》。兩項國家標準已被認監委采用作為開展認證工作的管理體系標準,目前國內已有10余家企業通過了相關認證。另外,民航總局依據該2項標準制定了《業務連續性管理》信息通告,并下發各單位參照執行。該標準的發布實施,將有力推動相關企業建立完善的業務連續性管理體系,提升企業應對突發事件,保障業務連續的能力。
(4)完成了1項地鐵安全疏散國家標準。創新性提出了地鐵安全疏散設備和土建設施的技術要求,并被國家標準《GB/T 33688 地鐵安全疏散規范》采納,并因此獲得了中國職業安全健康協會科技進步一等獎。
姓名:帥健
單位:石油大學
主要業績:
帥健教授為中國石油大學(北京)安全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點負責人、安全系主任,從事油氣生產安全的理論、技術和方法的研究,特別是在長輸管道、大型石油儲罐等油氣儲運設施完整性管理的理論與實踐方面取得了卓越成績,建立了管道和儲罐的完整性管理體系框架及其技術方法、完整性評價的力學基礎、定量風險評價方法等,創新提出了針對高強度管道的基于應變的斷裂評價理論,取得了一系列國際先進和國內領先的理論創新以及突出的工程應用實效,并在油氣管道事故案例分析、法規標準以及管理體系方面也取得了有較大影響的研究成果。
從教30年以來,帥健教授先后開設了《油氣管道完整性管理》、《管道與儲罐強度設計》、《安全系統工程》、《安全工程導論》等多門課程,培養博士研究生16人,碩士研究生82人。從早期承擔的“七五”、“八五”、“九五”國家科技攻關項目,到后來承擔的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國家重點研發項目等,完成高水平研究40余項,已獲省部級科技成果一等獎1項、二等獎4項、三等獎4項,獲軟件著作權9項,出版專著2部、教材2部(其中1部為國家十二五規劃教材,已發行近3萬冊),發表論文約190余篇,SCI/EI收錄84篇,總引2184次(其中SCI論文被引頻次87,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CSCD被引頻次122,中國知網CNKI被引頻次1975)。主要成果如下:
(1)針對我國的油氣管線,研發形成了涵蓋體系建設、數據整合、風險評價、完整性評價、檢測監測、軟件平臺等的管道完整性管理成套技術和綜合解決方案,在管道數據整合、高后果區量化評價、基于危害因素權重的風險評價、管道完整性評價方法等方面取得創新,先后在原油、天然氣、成品油以及城市燃氣管道開展相關技術研發及應用,為有效提高管道安全水平和管理水平發展了新的途徑。
(2)提出了以數據采集、風險評價、完整性評價、決策響應及效能評價為主要步驟的儲罐完整性管理流程,構建了以日常巡檢、全面檢查、技術性檢測和開罐檢測為主要形式的儲罐完整性評價技術體系(含儲罐全面檢查的指標體系),建立了全新的儲罐泄漏風險評價模型,提出了儲罐基礎沉降可接受指標,形成了儲罐完整性管理體系的基本框架,已在多個石油庫推廣應用,產生了顯著的社會和經濟效益。
(3)針對采空沉陷、洪水、滑坡、斷層、占壓、凍土等復雜條件,于國內外首次根據地表變形和管土作用采用位移協調法建立了采空區管道的力學解析方法,在國內首次提出了凹陷管道的工程評價方法,其它情況下的安全評定方法在模型的合理性、考慮的因素的全面性等方面也有很大改進。所提出的復雜條件下埋地鋼質管道的安全評定方法涵蓋內容豐富、適用范圍廣泛,具有較高的工程應用價值和推廣價值。
(4)基于我國高壓大口徑管道大量建設的工程背景,提出了基于應變的大范圍屈服斷裂評估理論。通過建立管道韌性撕裂有限元模型,分析了裂紋尖端應力約束的影響規律,提出基于約束校正的斷裂失效準則,實際測試了X70、X80和X90等管道鋼的斷裂阻力曲線,確定管道缺陷深度、缺陷長度、內壓和熱影響區軟化程度對裂紋起裂的影響規律,定量這些影響因素與管道應變能力的關系,為管道建設中的焊接質量控制提供了技術依據。
帥健教授治學嚴謹、開拓創新、銳意進取,積極為國家和地方政府的安全監管、企事業單位的安全生產建言獻策。每年參與國家安全生產相關的專家咨詢活動以及國家和行業標準的制定、事故調查、隱患排查治理、安全規劃等,以多種方式服務于國家、行業和地方的安全生產。例如,作為專家組長,主持審定了國家能源局組織的《油氣輸送管道與鐵路交匯工程技術及管理規定》,作為質檢總局安全技術委員會委員參與了9部壓力管道安全技術規范的審定,此外,受有關部門委托,為5起燃氣管道和成品油管道事故進行了專項技術鑒定,提出了隱患治理建議并被采用。
姓名:萬平玉
單位:北京化工大學
主要業績:
長期從事化工設備腐蝕防護、?;贩治鲈u估與安全防范、化工安全與水環境安全領域研究、教學與社會公益事業,以國家安監總局新危險化學品評估及事故鑒定基礎實驗室為平臺,在危險化學品安全生產技術研究、安全生產技術培訓、新的復雜化學物質危險性分析鑒定與技術咨詢以及環境安全評估等方面做了大量科研工作和社會公益活動工作,為危險化學品企業安全生產提供技術支撐。
受國家安監總局培訓中心委托,主編培訓教材,多次提供培訓授課服務;多次義務為公檢法、海關等提供復雜?;锓治鲨b別鑒定;多次義務為央視等媒體提供?;钒踩录庾x和模擬演示,提高大眾?;钒踩婪兑庾R;作為環評安評專家多次參加北京市企業和其他省市企業的環境安全評估及應急預案評審,并多次參與安監總局和質檢總局組織的有關?;钒踩夹g標準的審定工作。
承擔國家支撐計劃項目課題“危險化學品泄漏、火災、爆炸事故殘留物物證分析技術”等多項科研工作,成功研制出能在發生爆炸、火災或毒物泄漏事故現場自動進行氣相物證即時采集的黑匣子等技術產品,獲得多項技術發明專利。新危險化學品評估及事故鑒定基礎實驗室2015年成功獲批中關村開放實驗室。
姓名:王凱
單位:中國礦業大學
主要業績:
申請人長期從事安全工程領域的科研和教學工作,在礦山安全理論與技術研究、企業安全管理理論與實踐以及安全工程學科建設與人才培養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績。
近5年來,主持或作為研究骨干承擔國家和省部級科研課題10余項,企業委托科研課題20余項;獲省部級科技獎一等獎2項(均排名第1)、二等獎4項(其中3項排名第1、1項排名第3);發表論文52篇,被SCI收錄22篇、EI收錄25篇,在中國知網檢索被他引1289次;出版專著和教材各1部;獲授權發明專利3項、實用新型專利8項、申請發明專利10項,獲計算機軟件著作權2項。曾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獲霍英東青年教師基金、全國煤炭青年科技獎。主要業績如下:
1、礦山安全理論與技術研究方面
在礦山安全研究領域,特別是煤礦瓦斯災害防治理論與技術方面,針對煤層瓦斯吸附-解吸-擴散-滲流特性、本煤層瓦斯預抽和采動卸壓瓦斯抽采、煤與瓦斯突出的非線性特征以及突出災變演化規律等關鍵科學和技術問題,開展了較為系統深入的研究,取得的主要學術成績如下:
(1) 深入研究了煤中瓦斯吸附解吸遲滯規律和機理,建立了可更精確表征等溫解吸線的等溫解吸模型;分析了顆粒煤瓦斯擴散的時效特性,修正了直接法測定煤層瓦斯含量的漏失瓦斯量補償算法;深化了煤中瓦斯吸附-解吸-擴散理論。
(2) 建立了煤層各向異性滲透率演化模型,提出了考慮滲透率各向異性的本煤層瓦斯預抽鉆孔一體化設計方法,為本煤層預抽瓦斯鉆孔布孔設計提供了理論依據;研究了采動覆巖裂隙演化和瓦斯滲流特征,提出了煤層群開采上鄰近層采動卸壓瓦斯分區富集—時空協同抽采方法;推廣應用效果顯著。
(3) 立足于煤與瓦斯突出的非線性本質,研究揭示了突出孕育過程及其動態前兆信息的非線性特征和演化規律,為突出預測研究開啟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4) 建立了煤與瓦斯突出沖擊氣流傳播的非穩態場模型和礦井風流災變紊亂的非穩態網絡模型,揭示了突出災變演化規律。
2、企業安全管理理論與實踐方面
(1) 針對企業安全文化建設問題,通過將安全文化與安全氛圍、安全管理、企業文化等相關概念進行對比,形成了對安全文化的新認識,進而建立了安全文化結構方程模型,提出了“由內到外、自上而下”的安全文化建設方法。
(2) 基于事故是危險源能量意外釋放的本質特征,將危險源觸發鏈條模型與控制論相結合,建立了基于控制論的危險源管控理論,并提出了“安全生產管理三步法”,即危險源辨識、危險源控制體系設計和控制體系維護。
(3) 與工信部中小企業發展促進中心合作,針對我國中小企業安全生產現狀及存在的問題,借鑒發達國家中小企業安全管理經驗,提出了加強中小企業安全管理的對策,包括政策性建議和中小企業自身安全管理能力建設對策。
(4) 與昌平區安全生產協會合作,選擇昌平區重點中小型肉類加工企業作為試點,針對該類型企業的特點,對可能存在安全隱患的工藝和設備設施進行了分析,研究提出了針對性的安全管理方案。
3、安全工程學科建設與人才培養方面
申請人先后擔任中國礦業大學(北京)安全工程系主任、資源與安全工程學院副院長,注重加強科研平臺、學術團隊和梯隊建設以及青年人才的培養工作,形成了一支創新能力突出、研究方向明確、梯隊結構合理的學術團隊。2016年獲批建設了“共伴生能源精準開采”北京市重點實驗室,兼任實驗室副主任;2014年組織安全工程專業通過了全國工程教育專業認證;指導的青年教師被評為學?!霸狡榍嗄陮W者”,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作為課題骨干參加了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重點專項課題;培養的博士生曾獲得國家留學基金委聯合培養博士生項目、學校博士研究生拔尖創新基金資助、校級優秀博士學位論文等。
姓名:胥旋
單位:中國安全生產科學研究院
主要業績:
胥旋,教授級高級工程師,工學博士,國家安全生產專家組成員,地鐵火災與客流疏運安全北京市重點實驗室地鐵客流疏運安全研究方向負責人。主要從事城市軌道交通工程系統安全分析、人員疏散行為動力學、火災安全分析、應急管理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主持2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2項“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專題,2項北京市交通委課題。作為項目負責人,完成了埃塞俄比亞亞的斯亞貝巴輕軌(一期)工程試運營前安全評價項目。作為項目骨干成員,參與完成了3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2項國家“十二五”科技支撐計劃專題項目以及多項北京市科委、北京市交通委、北京市地鐵運營有限公司委托的各類科研項目。此外,參與完成國內37個城市200余條城市軌道交通安全評價項目和相關科研課題。共獲得省部級獎4項;申請發明專利4項,獲得1項發明專利授權及7項實用新型專利授權;獲得軟件著作權3項;作為主要起草人,參與制定1項國家標準,制修訂3項安全生產行業標準,制定1項北京市地標。發表學術論文20余篇,出版專著1部,并多次在國際學術會議做報告。主要成果如下:
(1)建立了人群疏散行為的受力多格子模型。模型同時兼顧了兩類主要行人動力學模型(社會力模型和元胞自動機模型)各自的優點。代表性論文“Simulation of evacuation processes using a multi-grid model for pedestrian dynamics”被國際期刊Physica A審稿人評價為“該模型是一個研究行人動力學的極好的模型(excellent model)”,論文被引用186次,其中他引153次。代表性論文“Staircase evacuation modeling and its comparison with an egress drill”被國際期刊Building and Environment審稿人評價為“文章的研究內容非常好(very good),質量高”,“是疏散模型領域中一個很有價值和創新性的(very valuable and original)工作”論文被引用46次,其中他引36次。針對高度密集人群擁擠踩踏風險,利用人體壓力分布式測量系統,開展了高密度人群壓力傳播實驗,建立了群集壓力二維傳播模型,主持完成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基于群集壓力積累傳播模型的高密度人群失穩臨界表征研究》。
(2)建立了地鐵大客流疏運安全的模擬技術、預測方法、客流監控預警理論、技術和系統?;诙喔褡幽P烷_發了《MultiGo安全疏散分析軟件》(2009SR07673)、《地鐵疏運能力分析系統》(2014SR184180),并應用于大客流車站風險分析;創新提出了地鐵車站、隧道的疏散時間計算模型,被國家標準《地鐵安全疏散規范》(GB/T33668-2017)所采納,大客流疏運安全分析方法被《城市軌道交通試運營前安全評價規范》(AQ8007-2013)采納;參與研制了地鐵客流監控預警系統,實現客流流量、密度的實時識別和統計,以秒級的速度偵測、準確度可達90%以上,獲得軟件著作權《基于ICOUNT、ZCOUNT、QCOUNT的地鐵客流監控預警系統軟件》(2014SR187774),并在北京地鐵東單站等進行了成功應用。利用上述理論和技術成功解決了北京地鐵東單站、知春路站、五路居、首經貿站,南京地鐵奧體中心站等數十個大客流疏運組織安全問題,取得良好的社會效益。
(3)建立了地鐵大客流風險評估理論、技術和檢測方法。一是基于研發的地鐵大客流疏運計算模擬和實驗檢測技術,建立了地鐵大客流疏運安全風險分析的基本要素和步驟及主要指標,包括空間使用率、乘客滯留情況、空間人員瞬時密度、換乘時間等指標,被北京市地標《城市軌道交通運營線路安全評價規范》(報批稿)采納;二是針對與公眾安全密切相關的地鐵防災系統,提出了基于灰色聚類法的地鐵運營安全趨勢分析和基于動態分級法的地鐵設備設施風險評價方法;三是建立了地鐵應急疏散系統(包括疏散指示、閘機、卷簾門、電扶梯、屏蔽門、乘客信息系統、應急照明等)功能聯動在線可視化檢測,被《城市軌道交通試運營前安全評價規范》(AQ8007-2013)采納。相關成果:“北京市地鐵試運營風險控制關鍵技術”獲中國職業安全健康協會科學技術獎一等獎、“廣州地鐵火災全尺寸熱煙測試關鍵技術及應用”獲第六屆安全生產科技成果獎一等獎、“北京地鐵新線開通風險檢測及控制技術”獲北京市科學技術獎二等獎,并出版專著《深圳城市軌道交通工程風險分析與安全評價》。相關成果在國內20多個城市60多個地鐵車站開展了現場應用,社會和經濟效益顯著。
姓名:徐小力
單位:北京信息科技大學
主要業績:
(1)提出了機電系統早期故障預報的信息化關鍵技術
針對在役高端、大型及關鍵設備運行安全可靠性問題,為提前預防惡性事故發展與發生,深入揭示了在役設備運行狀態發展演變規律,提出了復雜狀態下早期故障低信噪比弱信號處理、消除非故障變化造成的冗余信息等故障預報信息化新方法及關鍵技術,為提高故障發展演變預見性構建了面向多類設備的百余個案例庫、圖譜庫、檔案庫及知識庫;新方法新技術提高了在役設備早期故障預報的可靠性、有效性、實時性及適用性,為企業現代預知維修、設備管理信息化提供了科學手段。
(2)研發了機電設備安全監控系統等系列產品
面向機電設備的狀態監測、故障診斷及故障預報系統的研發,構建了柔性及可重構集成研發平臺,以適應高技術、多品種及小批量的多類設備安全保障監控系統研發,基于平臺研發了系列創新監控產品以及多個遠程在線監測中心,并服務于數十家重要企業的高端、大型、關鍵設備群,如將故障預報技術用于北京燕山石化公司五個模塊(APM、動設備、靜設備、電氣、儀表)構成的預知維修系統,實現18000臺設備風險預警及預知維修管理。如應用于風力發電、太陽能發電等新能源設備,明顯降低設備維護成本并提高利用率,促進北京市綠色能源建設。
(3)實現了新技術新產品的工程應用
將主持研發技術及產品應用于制造業、能源、電力、市政、交通、環保、航天和石化等領域的城市供水、燃氣輸送、煙氣發電、通風風機、機車動力、資源開采、高檔機床、航天及國防等設備等。如應用于3項國家科技重大專項研發及示范系統(數控機床故障預警診斷技術及基于功能部件的可重構監測診斷系統、千臺國產加工中心可靠性提升工程、國產五軸聯動數控機床柔性生產線及生產單元飛機結構件應用示范基地)。研發的系統在設備的安全可靠服役、高效節能運行、穩定產品質量、改善工作條件、實行科學維護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成功預報早期故障數百次,有效避免惡性事故發生,明顯延長無故障運行周期,顯著減少維護次數及維護費用,累計經濟效益超過十億元。以設備安全監控等系統研發應用為主要內容的“現代儀器制造柔性研發平臺的創建及系列產品開發與應用”成果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第一完成人),產學研合作業績突出并獲得中國產學研合作創新成果一等獎(第一完成人)等。
(4)致力設備工程與維修的學術公益工作
擔任國際先進設備管理及維修技術中心理事、中國機械工程學會理事、中國機械工程學會設備與維修工程分會主任委員、中國設備管理協會安全生產技術委員會副主任等。多年來開展新技術交流、宣介與推廣,負責組織了本領域有影響力的國內外學術會議,主編了《設備管理與維修》科技期刊,主持出版了《設備管理與維修路線圖》(中國機械工業技術路線圖叢書),負責出版了系列“全國設備監測與診斷學術會議”論文集等。
國家機械部授予“中國機械工業科技專家”,中國科協授予“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中國產學研合作促進會授予“2016年中國產學研合作創新獎”(個人獎);2010年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北京市有突出貢獻的科學、技術、管理人才”,2015年當選“北京學者”;是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專家。
姓名:楊小兵
單位:北京市職業病防治研究院
主要業績:
主要從事核生化防護裝備試驗與評價及功能材料研究,進行了大量的國家標準及國家軍用標準編制、標準物質研制、新型防護材料研究等基礎性研究工作。作為負責人,已完成國家強制標準GB 30864-2014“呼吸防護用品—動力送風空氣過濾式呼吸器”編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號:21002123)、“****有機標準物質研究”、“****防護材料研究”、“有毒工業化學品呼吸防護需求研究”等多項科研課題。作為主要完成人,參與完成國家標準GB 2626、國家標準GB/T 31975-2015、國家軍用標準“防毒服(衣)防護性能通用試驗方法”、“****防護材料標準物質研究”、科技部公益研究專項子課題“中毒事件應急中防護技術及原則研究”等科研工作?,F負責國家重點研發計劃(2017YFC0804907-3)“毒氣泄漏威脅下公眾應急避難用逃生過濾式呼吸防護裝備研發”子課題、國家重點研發計劃(2016YFC0802804-1)“面向?;肥鹿侍幹玫膫€體防護技術裝備研發及應用示范”子課題、核化救援科研專項、“****防毒性能計量校準測試系統研制”、國家逃生呼吸器標準制定等課題。
現任全國個體防護裝備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專家兼呼吸防護裝備標準化工作組秘書、全國公共安全基礎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全國潔凈室及相關受控環境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委員,國家標準技術評估專家、國家標準審核專家、國家科技部科技專家庫專家、北京市科委項目(含自然科學基金)評審專家。自工作以來,共負責或參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科技部公益研究專項、軍口863、國家標準、國家軍用標準、標準物質等40余項國家、軍隊及橫向課題的研究。申請國防或國家專利8項,獲授權國家發明專利3項,發表期刊、會議學術論文50余篇。被表彰為優秀共產黨員、優秀科技干部、學術先進個人、優秀基層干部和勤廉兼優先進個人,榮立三等功1次,獲全軍防化軍事學術論文二等獎1次(排名第2)、國際呼吸防護協會2010年會優秀論文獎(排名第3)、第八屆國際發明展覽會發明創業獎?項目獎銀獎(排名第1)、中國標準化助力獎個人獎和軍隊科技進步三等獎3項(排名第1、第3、第1)。
姓名:尤秋菊
單位:北京城市系統工程研究中心
主要業績:
本人從事安全技術及工程相關工作15年,考取了國家注冊安全工程師,在重點公共區域安全、地下管網安全、風險評估及應急管理等研究方向積累了豐富經驗,具有扎實的專業知識和理論基礎。負責或參與國家重點研發專項、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國家級項目3項,主持北京市自然基金面上項目1項,參與北京市科技計劃項目課題3項,委辦局委托項目30余項。
主要專業技術工作業績匯報如下:
1.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復雜空間耦合網絡的故障蔓延機理及防控技術研究》,2018年-2021年,研究骨干。
本項目的研究成果將完善空間耦合網絡的故障蔓延機理及其防控技術,為預防和疏解實際基礎設施耦合網絡中的故障蔓延提供了理論指導和技術支撐。
2.國家“十二五”科技支撐計劃項目子課題《城市基礎設施運行安全仿真模型與安全保障型城市評價指標體系研究》,2011年-2014年,子課題,研究骨干。
在本課題已有合作成果基礎上,2015年成功申請到國家“十二五”科技支撐計劃滾動項目課題《城鎮生命線系統安全運行與應急處置技術研究與示范》,本人擔任子課題《城鎮生命線系統重大災害事故情景構建技術研究示范》負責人,專項經費160萬。
3.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子課題《燃氣、供熱設施運行安全監測預警共性技術標準研究》,2012年-2015年,子課題,研究骨干。
形成了《城市燃氣設施運行安全信息分類與基本要求》和《城市供熱設施運行安全信息分類與基本要求》兩個國家標準(草案)。相關成果率先在北京市燃氣、供熱行業的安全保障工作中得到應用,形成了《北京市燃氣經營企業反恐怖防范工作標準》和《北京市供熱單位反恐怖防范工作規范(試行)》兩個內部工作要求,都已在2013年由北京市公安部門頒布實施。
4.北京市自然基金面上項目《地下市政管網可靠性評估方法與應急防護策略研究》,2017年-2019年,項目負責人。
本研究成果,對促進元胞自動機與蒙特卡洛等網絡性能評估方法的發展,豐富和完善復雜網絡相關理論,指導地下市政管網的優化設計及管理方法具有重要意義。
5.北京市科技計劃項目課題《城市公共設施安全運行與應急決策研究》,2009年-2011年,課題主要執行人。
以成果為依托開發的相關管理系統在北京市市政市容委上線應用,對管理工作起到了較好的促進作用。帶領中心科研團隊成為北京市市政市容管理委員會(北京市城市公共設施事故應急指揮部辦公室)長期科技支撐單位。
6.北京市科技計劃項目課題《基于綜合探測與動態監測的地下管線運行分析與模擬》,2010年-2012年,研究骨干。
研究成果能夠為地下管線探測監測和科學管理提供有效的決策支持,部分機制建議已在市市政市容委的日常管理工作中得到了應用和開展。
7.北京市城市公共設施事故應急指揮部委托項目《新中國成立60周年慶?;顒悠陂g北京市燃氣、供熱及地下管線事故風險評估與控制工作》,2009年,項目負責人。
成果應用于保障國慶60周年期間首都公共設施風險管理工作,在保證慶?;顒禹樌e行、實現“平安首都”得到了北京市市政市容管理委員會等應用單位的認可。
8. 北京市市政市容規劃項目《北京市“十二五”時期公共設施安全管理發展規劃》,2010年-2011年,項目主要執行人。
項目提交的規劃作為北京市市政市容管理委員會正式文件發布實施。
9.北京市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委托項目《北京市安全生產科技需求白皮書》(2009年-2010年)、《北京城市安全生產發展問題研究》(2010年-2011年)、《加強和創新安全生產工作保障首都城市運行安全的意見研究》(2011年-2012年)、《面向首都安全戰略的生產安全發展思路與對策研究》(2012年-2013年)、《安全發展城市指標體系研究》(2013年-2014年)、《首都安全工程領域科技與人才現狀調研》(2014年-2015年)、《北京市安全生產領域科技工作手冊》,項目主要執行人。
研究成果對于提升北京城市安全生產管理水平具有創新性和指導性,多項建議得到北京市安監局領導正面批示肯定,納入近幾年市安監局向市委常委會的工作匯報、相關政策以及報給中央黨校成果匯編中。
10.北京市市政市容管理委員會委托項目《北京市城市公共設施(燃氣、供熱)事故應急搶險隊伍規范化研究》(2010年-2011年)、《北京市地下管線綜合監管保障方式的研究》(2011年-2012年)、《地下管線風險管理體系及標準研究》(2011年-2012年),項目負責人。
研究成果建立的燃氣、熱力應急搶險隊伍規范化管理與考核指標體系、編制的《北京市市政市容管理委員會地下管線風險管理實施細則(試行)》等成果為委托方開展管理工作提供了實際應用。
姓名:袁宏永
單位:清華大學公共安全研究院
主要業績:
袁宏永,清華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F為清華大學公共安全研究院副院長、國家關鍵基礎設施火災防治與應急技術基礎實驗室主任、清華大學-辰安科技公共安全應急技術研究院院長、“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
袁宏永長期從事公共安全科學與技術研究,主要研究方向設計公共安全的監測監控、預測預警、應急管理的理論與技術及其綜合集成、災害探測與控制工程。他在公共安全應急科學研究和國家應急平臺研建過程中,解決大量技術瓶頸問題,創新了事件鏈與預案鏈相結合的突發事件應急管理模式,發明了大空間早期火災探測與應急撲救工程技術,組織研建了國家安全生產應急救援平臺,實施了國家應急平臺頂層設計和國務院應急平臺技術攻關,建立了我國應急平臺技術體系,開展了國家應急平臺的體系工程建設,省市級應急平臺覆蓋率分別達到77%和45%,為提升我國突發事件應對能力做出了重大貢獻。研究成果成功輸出到厄瓜多爾、特多、委內和新加坡等海外多國,取得了重大國際影響。2016年11月,厄瓜多爾ECU911工程獲得我國主要領導人視察和署名文章表彰。
袁宏永曾擔任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計劃)子課題負責人;主持完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1項;主持科技部“十一五“國家科技支撐重大課題、科技部”十五“科技攻關課題、科技部奧運科技攻關專項課題等研究工作。研究成果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排名2)、二等獎1項(排名2),中國專利金獎1項(排名1),省部級一等獎2項(排名1、2)、二等獎1項(排名1),獲國內外發明專利15項(排名1、2),出版著作4部,發表論文128篇,SCI/SSCI收錄34篇,EI收錄60篇,他引1255次。獲得清華大學先進工作者和優秀共產黨員榮譽各1次;清華大學學術新人獎1次,獲得科學技術部和國家科技獎勵辦“2014年中國產學研合作創新獎“1次;獲得中國科學院青年科學家二等獎1次,入選教育部”新世紀人才計劃“,獲得”科技奧運“先進個人獎勵;公安部”科學技術獎一等獎1次;2011年榮獲北京市產品評價中心質量創新貢獻獎-人物貢獻獎“杰出管理者獎”,同年年入選”科技北京“百名領軍人才培養工程。
袁宏永學風嚴謹、作風正派、注重團隊建設和人才培養。經過多年耕耘,培養出一支學風嚴謹、技術過硬的研究隊伍,2011年獲科技部“十一五”科技計劃執行“優秀團隊”獎,在我國公共安全科技與應急管理的探索和實踐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姓名:張建文
單位:北京化工大學
主要業績:
申請人立足于城市生產安全風險防范與控制,開展了化學工程、計算流體力學與傳熱、安全工程等學科的交叉和融合,在安全生產領域取得顯著業績:
(1)2004年-2005年,參與中國—歐盟環境管理計劃,對國內多家園區涉化安全事件的大氣擴散模擬與應急響應系統進行了研究。有關研究成果體現在2006年出版的《化學工業區應急響應系統指南》。
(2)2007年-2009年,承擔了北京市優秀人才培養資助項目“化工危機事件應急管理研究”。該項目主要針對北京市涉及易燃易爆有毒危害化學品的主要單位,包括:危險化學品的生產企業、經營經銷單位、倉儲單位(十多家)、運輸單位、儲油(氣)罐及罐區、加油(氣)站等。這些構成了北京市潛在的事故隱患。此外,面對2008年的奧運會,面對國際化現代大都市的安全,加強危險化學品的安全生產和監督管理、事故預警、事故應急處置及事后恢復等,也必須建立危險化學品應急管理與決策支持系統,高度重視安全評價和應急與預案在控制化工危機事件中的作用。通過該項目的深入、系統研究,形成一套具有普適性的化工危機事件的研究方法;通過對特定化工事件的系統分析與仿真,形成的仿真方法、技術以及軟件等也具有重要的實際應用價值。研究成果曾在2008年奧運會、2016年某大學實驗室爆炸事故分析中起到重要作用,大大加強首都地區危險化學品的安全生產和監督管理、事故預警、事故應急處置及事后恢復等方面的能力,為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直接做貢獻。
(3)我國是危險化學品的生產和使用大國。危險化學品事故的頻繁發生給國家安全、人們生活帶來了極大的困擾和隱患。測量與檢測危險化學品成為國計民生中非常關鍵的問題。探索利用不同手段測量和監測危險化學品的研究也得到國家和社會的高度重視和關注。北京市作為敏感城市,工業生產和民用領域涉及到眾多化學物質的各類應用。
2010年,申請人團隊獲得國家科技部973計劃項目“危險化學品事故全過程遙測預警的關鍵科學問題研究”支持。本人作為課題6的負責人,主要開展了?;诽掌澨綔y研究。為實現危險化學品的準確測量,建立了透射式太赫茲時域光譜儀和反射式太赫茲時域光譜儀等測量儀器,實現了樣品在太赫茲波段透射光譜、反射光譜和吸收光譜的測量。太赫茲光譜測量范圍達到0.1~3.0 THz,且具有光滑的包絡,頻率分辨率達到15 GHz。對長距離太赫茲測量開展了研究,實現了測量距離為3.3 m的太赫茲長距離測量。應用本項目提出的方法經過長距離傳輸后,太赫茲波形和光譜仍然具有較高的信噪比和測量動態范圍,為遠距離太赫茲探測危險化學品提供了可能。目前已經在多處機場、地鐵等公共場合得到應用,顯著提升了北京市預防公共安全事件、防范暴恐襲擊等的技術準備水平。
(4)2014年,獲得科技支撐計劃“城市生產安全風險防范與控制關鍵技術研究與示范”項目立項,本人作為項目技術負責人和課題2負責人。項目基于“物質—能量—信息—環境”等4個城市生產安全風險防范與控制要素分析,通過城鎮脆弱性和風險性演變機制分析、事故場景探測、城市生命線管網生產安全風險防范技術、事故重構技術、城市生產安全風險防范綜合管控技術等研究創新,形成“防范—控制—調查”3個主要技術模塊,構建包含“監測—預測—應對—重構”等4個互嵌式任務系統的城市生產安全風險防范與控制系統,推動城市生產安全監管由事故管理型向風險管理型的升級轉化,從應急轉向預防、從被動轉向主動監管轉變,顯著提升城市生產安全監管水平。項目形成多個新裝備如智能溯源探測機器人和軟件平臺。項目研究成果—可燃冰制造技術與裝備,目前已經應用于北京市環衛集團某垃圾場填埋氣轉變為可燃冰的資源化、安全利用,具有顯著的社會和經濟效益。
(5)注重將科研成果服務于社會,在青島11.22事故、天津港特別重大燃燒爆炸事故、某大學實驗室爆炸事故等分析調查提供了針對性的專業服務,在央視新聞頻道和科技日報等媒體多次報導。
姓名:張奇
單位:北京理工大學
主要業績:
近年來主要從事爆炸預防技術研究。負責完成武器安全技術、爆炸安全技術等國家項目,先后兩次(1999和2014)獲教育部科技進步一等獎和國防科技進步二等獎、三等獎,獲發明專利4項,以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在國際爆炸安全科學領域核心刊物發表論文60多篇,在粉塵爆炸及氣體爆炸方面形成系列成果。2008年主持完成國家安全生產行業標準(AQ4105-2008)煙花爆竹煙火藥TNT當量測定方法。
2007山東平原化工廠特大爆炸事故調查特邀專家;2012年‘5.14’韶鋼行車梁爆炸事故現場勘查特邀專家;2013中海油新能源(海南)生物能源化工有限公司1114爆炸事故分析特邀專家;2014昆山粉塵爆炸事故原因模擬實驗特邀專家(事故發生后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總局曾第一時間邀請作為事故調查專家,因當時其他任務沖突未能參與事故調查專家組);2016北化集團375廠‘10.8’爆炸事故原因調查組特邀專家;2017長征5號火箭發射事故原因分析特邀專家;2017應湖南衛視特邀完成粉塵爆炸科普節目錄制。
2014年9月國家安全生產委員會安全生產督導(第一組特邀專家);2014年8月、2016年11月北京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北京粉塵爆炸危險行業專項檢查特邀專家。2014年受北京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特邀,參與《北京市粉塵防爆專項整治工作指導手冊》評審。2006-2007多次隨北京市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執法隊參與房山、昌平、懷柔、密云等區縣進行安全生產現場督導。
2012工業和信息化部安全生產示范企業評審專家。曾任北京理工大學安全培訓中心(國家二級培訓機構)主任。
近年來在爆炸安全生產領域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
提出了氣體爆炸轉燃燒新概念、建立了氣體爆炸轉燃燒新理論;自主研發了能量可調電極放電點火系統和點火能量測試系統;自主編制了多套多元爆炸數值分析軟件,包括多組分燃料空氣混合物爆轟參數計算軟件、多組分爆炸參數及JWL狀態方程計算軟件。
建立了高溫高壓下爆炸極限實驗測試系統,通過實驗得到了氫氣、甲醇等在空氣、氧氣、氦氣和氮氣等高溫高壓條件下爆炸濃度極限規律。建立了高溫高壓下可燃氣體爆炸極限的預測模型。通過極限絕熱火焰溫度確定、燃燒反應的熱力學守恒以及最小自由能計算等,實現了可燃氣體在高溫高壓條件下爆炸極限的數值預測,得到了不同溫度和壓力下可燃氣體在空氣、氧氣、多元組分、惰性氣體等多種環境氣氛下的爆炸極限。通過數值計算,得到了1000K和10MPa量級范圍內多種氣體爆炸下限隨溫度和壓力的變化規律。
設計研發出與粉塵、氣液兩相瞬態爆炸機理研究相適應的瞬態濃度粒度測量系統和瞬態云霧湍流測量系統。得到了脈沖載荷下瞬態云霧濃度、粒度隨時間的變化規律;得到了爆炸參數隨云霧濃度、粒度的變化規律;得到了湍流條件下液霧燃爆的測試實驗方法和觀測結果。解決了長期以來瞬態粉塵云、液霧濃度難以觀測和分析的重大基礎課題,為粉塵、液霧爆炸機理深入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觀測手段。
通過實驗與理論分析,研究濃度湍流耦合規律及其氣液兩相爆炸的力學特征,得到云霧粒徑與液體燃料物理力學性能的相關規律;得到烷烴類云霧氣液兩相的爆炸濃度極限、爆炸壓力和溫度、最小點火能隨粒徑和湍流的變化規律;建立了正烷烴云霧最小點火能與云霧平均特征粒徑的相關性模型;建立了云霧爆炸參數與湍流的相關性模型。
以微米、納米鋁粉及微米、納米混合鋁粉作為研究對象,探索鋁粉粉塵分散的物理特征,揭示了微米鋁粉與納米鋁粉氣固兩相分散的本質區別。研究發現:對于不同氣動分散的納米鋁粉云霧,與其掃描電子顯微鏡(SEM)下納米鋁粉的本征平均特征直徑相差一個數量級,納米粉塵云霧具有明顯的團聚效應,與微米鋁粉存在本質區別。
以微米、納米粉塵為實驗研究對象,結合其氣固兩相分散的物理特性,研究湍流條件下微米、納米鋁粉粉塵云爆炸的物理特征和最大有效燃燒速度,得到鋁粉氣固兩相爆炸參數隨湍流強度的變化規律,揭示了湍流條件氣固兩相爆炸的物理特征。
姓名:趙勁松
單位:清華大學公共安全研究院
主要業績:
1、在科學研究方面,作為清華大學公共安全研究院化工過程事故預防與應急研究中心主任,趙勁松教授在過去的20年多年時間里,一直從事化工安全基礎理論研究和應用研究。他在美國普渡大學利用人工智能技術開發的第一代危險和可操作性(HAZOP)分析智能系統已經在國際上產生廣泛影響,有關學術論文被國內外同行引用超過100余次。他回國工作后,領導團隊率先利用案例推理技術和本體論開發了第二代HAZOP智能系統(HASILT)和工藝安全管理(PSM)智能軟件平臺PSMSuite,并開發了一套新的基于馬爾科夫模型的安全儀表系統(SIS)安全完整性等級(SIL)驗證算法(該算法已經得到中國發明專利授權),被中國石油和天然氣集團等石油、化工企業用于大型石油和化工裝置的風險評估,取得了可觀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獲2013年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科技進步一等獎和2015年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總局安全生產科技成果二等獎。為了應對大型復雜石油化工裝置的異常工況,趙勁松教授領導開發了化工裝置報警管理智能系統,在國際上首次提出了動態人工免疫系統的概念、模型和相關算法,有關算法已經得到中國和美國的多項發明專利授權,承擔了中石化“大數據技術在催化裂化裝置中的應用”項目,成功將該技術用于催化裂化裝置的關鍵報警的早期預警,有關技術應用水平被中國石化集團組織的技術鑒定為處于國際領先水平,并獲2016年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科技進步二等獎。
在化工園區應急管理方面,曾作為中方首席專家參與了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和環保部在張家港化工園區實施的“化工行業安全管理和應急響應項目”;作為項目負責人,完成了環保部公益項目“化工園區環境應急管理指南”,為我國化工園區應急管理探索了新的實踐路徑。為了應對化工園區突發大氣污染事件,率先在國際上領導開發了基于人工神經網絡、氣體泄漏模擬系統和危險氣體傳感器融合的智能預警模型,有關專利技術已經得到中國發明專利授權,并在國際權威期刊《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上公開發表,得到國內外同行的廣泛關注。
至今,趙勁松教授已經在國內外期刊發表相關學術論文100余篇(其中SCI收錄論文40余篇)。獲得中國發明專利授權10項,美國發明專利授權1項。
2、在人才培養培養發面,趙勁松教授率先在國內開設了《化工過程安全》本科生課程和《化學工程倫理》研究生課程。主編出版了教育部高等學?;ゎ悓I教學指導委員會推薦教材《化工過程安全》,該教材受到國內諸多高校師生的歡迎,被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評為2016年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優秀出版物教材獎一等獎;參與出版了《工程倫理》教材,主編了該教材的第八章“化學工程中的倫理”,該教材入選全國工程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國家級規劃教材。并作為培訓專家,培訓了數百名國內高校的《化工過程安全》主講教師和《工程倫理》主講教師。2011年3月,應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總局的邀請,趙勁松教授在總局作了題為《危險與可操作性(HAZOP)分析方法》的視頻講座。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總局副局長孫華山等總局負責人、國家煤礦安監局有關部門、應急救援指揮中心、在京直屬事業單位領導和相關人員、部分中央企業代表在主會場聽取了講座,為HAZOP分析技術在我國石油和化工行業的推廣普及做出了貢獻。
3、在學術聲譽方面,趙勁松教授在化工安全研究和教育領域已經得到國內外專家和同行的認可。多次應邀參加國際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化學品事故工作組會議,并被聘為化工過程安全領域國際權威期刊《Process Safety &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編委,是該期刊編委會中化工過程安全領域的唯一中方專家。
姓名:趙玉明
單位:北京市安全生產工程技術研究院
主要業績:
趙玉明現任北京石油化工學院經管學院應急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北京市安全工程技術研究院應急研究所常務副所長,為北京市安監局的應急管理做了大量支持服務性工作,參與主持了2015、2016北京市安全文化論壇應急管理分論壇,并在論壇作為專家做專題報告。主持市安監局應急管理十三五規劃調研報告撰寫,多項內容被采納。全程參加了2016北京市安監局應急管理專項執法活動、參加了2016、2017年度應急管理示范企業創建活動,多次擔任組長。主持編寫了2017北京市應急示范企業創建標準,多次到各區縣宣講培訓,對企業進行幫扶。主持北京市應急示范企業試點京糧集團福興面粉廠的應急示范創建項目,主持北京二商集團西郊冷凍廠環境應急、應急管理咨詢項目。在京津冀協同應對事故災難的工作中,多次具體組織承辦京津冀協同應對事故災難協調會議,為京津冀協同應對事故災難核心工作組成員,主持2017年度京津冀協同應對事故災難聯合演練項目。在區域性試點通州區、武清區、廊坊市的協同應對事故災難及應急聯動建設工作,多次參加會議,參與各項工作。參加2015年國家安監總局應急理論創新研究,獲全國二等獎,具體組織了北京市安監局2017參加國家安監總局安全理論創新征文申報工作。
在以往的研究和工作中,多次赴國外學習考察安全與應急管理,深入研究機場應急仿真系統,率先提出了一整套將情景分析與仿真相結合的方法理論體系,撰寫的《不確定信息下機場應急仿真模型及其應用研究》博士論文,產生了較大影響,并先后發表論文多篇;承擔2012年民航局基金項目“民航機場應急演練工作的行政督察和導演工作程序”制定研究課題;參與民航科技項目“機場飛行區設計方案優化動態仿真評價系統研究”項目,獲科技進步三等獎;主持民航局“機場運行管理仿真研究與應用”(項目號:MHRD0615)項目;主編專著《機場應急救援》,填補了國內空白,對民航機場應急工作起到了積極作用;主持中國航油集團、首都機場、廣州白云機場、貴州機場、杭州機場、黑龍江機場、鄭州機場、成都機場、大連機場、拉薩機場等機場安全管理體系建設項目多項。2012年5月6日,于國際航空油料大會作“航油系統安全運營與風險控制”專題演講。